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
朔日是汉语历法术语,指农历每月初一。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体系,其英文标准译法在权威汉英词典中表述为"new moon day"或"first day of lunar month"(《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2002)。在天文学概念中,朔日对应日月合朔的天象,即太阳与月亮的黄经相等时刻,此时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形成不可见的暗面朝向地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2021)。
古代文献《周礼·春官》记载"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都鄙",说明朔日自周代起就是官方颁布历法的基准日。汉代《史记·历书》更明确指出"朔旦冬至谓之历元",将朔日与冬至的重合点作为历法计算的起点。现代农历仍延续这一传统,将朔日作为月份交替的法定日(中国历法与天文学会,2019)。
在民俗应用中,朔日与望日(十五)共同构成传统祭祀周期,《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记载了朔日与星象的对应关系。佛教典籍《大智度论》亦记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六斋日",其中朔日(三十日/初一日)为重要斋戒日(中华书局《佛教文化词典》,2015)。
朔日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初一),此时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者近似处于同一直线。由于月球背光面朝向地球,因此在地球上无法观测到月亮。
朔日的具体计算存在三种古代方法:以“平旦”(黎明)、“鸡鸣”(凌晨)或“夜半”(子时)作为一日的起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朔望月周期或相关天文现象,和中的详细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