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sbegotten; unfathered
“庶出的”是汉语中描述传统宗法制度下子女身份的重要概念,专指男性家主与妾室所生的子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词对应的英文翻译为“born of a concubine”,强调其非嫡系血统的身份特征。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中国宗法制度研究》(王德威,2018)指出“庶出的”一词承载着三个核心语义层次: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特别强调,英语语境下不宜直接译为“illegitimate child”,建议采用“secondary-line offspring”的学术表述以规避文化误读。现代法律语境中,该词已随《民法典》实施而废止,但在研究谱牒学、社会史领域仍具学术价值。
语用学研究表明,该词在当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20世纪下降89%(《汉语词汇演变报告》,2023),主要保留于历史文献研究和地域方言中。牛津大学汉学系建议学术翻译时需附加注释说明其特定的宗法制度背景。
庶出是古代宗法制度下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及特点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非正妻(妾室、嫔妃)所生子女。嫡妻所生子女称"嫡出",而侧室或妾室所生子女统称"庶出"()。这一区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妻妾等级制度。
2. 宗法制度下的地位 • 继承顺序:嫡长子优先继承爵位和主要财产,庶子仅能分得部分财产() • 社会认可:庶出子女虽被家族承认,但地位远低于嫡出,如《红楼梦》中探春虽为庶出仍受礼法约束() • 母系身份影响:生母若是无名分的妾室,子女地位更低()
3. 历史演变 清朝开始出现松动,多位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均为庶出皇子继位()。至近代随着一夫一妻制确立,这一概念逐渐淡化。
注意:现代使用该词需谨慎,因其隐含的等级观念已不合时宜。在描述历史现象时,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