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mint ratio
both; double; even; twin; two; twofold
【化】 dyad
【医】 amb-; ambi-; ambo-; bi-; bis-; di-; diplo-; par
【法】 bimetallic standard; bimetallism
bullion
proportion; proportionment; scale
【计】 R
【医】 proportion; ratio
【经】 percentage; ratio; scale
双本位制(Bimetallism)指一国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作为法定本位货币的制度,其核心是政府通过法律固定金银之间的兑换比例。这一比例称为“金银比价”(Gold-Silver Ratio),即单位重量黄金可兑换白银的法定数值。以下是关键要点:
法定比价
政府强制规定金银的官方兑换率(如1:15即1单位黄金兑换15单位白银),旨在维持两种货币的并行流通。例如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将比例定为15:1。
市场波动冲突
若市场实际比价偏离法定比例(如白银贬值时市场比价为1:16),则黄金会被囤积或出口(格雷欣法则),导致实际流通货币单一化。
增加货币供给,缓解通货紧缩(如威廉·詹宁斯·布莱恩的"黄金十字架"演讲)。
价格扭曲引发套利,破坏货币稳定性(大卫·李嘉图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
分析双本位制运作机制及历史局限性。
详述1792年《铸币法案》中比例设定的立法过程。
研究拉丁货币同盟对欧洲汇率体系的影响。
注:因部分文献来源需访问学术数据库,建议通过图书馆或JSTOR等平台获取完整资料。
双本位制是一种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币与银币的固定兑换比例,要求二者按法定比价同时流通。其核心在于金银比例的设定,这一比例由官方根据市场状况或政治经济需求决定,而非完全由市场波动决定。以下是具体分析:
双本位制下,金银比价由政府强制规定。例如:
官方比价通常参考当时的市场金银价值,但一旦确定后即保持刚性。例如,美国1792年的比例反映了当时金银的市场价值平衡,而英国15.2:1的比价则是基于牛顿的测算。
由于市场金银价格波动,法定比价可能偏离实际价值,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双本位制试图通过固定比例解决平行本位制的价格混乱,但因违背价值规律,最终被金本位制取代。例如,19世纪后期全球银价暴跌,导致采用双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体系崩溃。
双本位制的金银比例是人为设定的刚性标准,虽短期内稳定了货币体系,但长期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其典型案例(如美国的1:15、英国的1:15.2)反映了政策制定与市场规律之间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一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