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estoperative hernia
operation; surgery
【医】 operation
after; back; behind; offspring; queen
【医】 meta-; post-; retro-
【医】 hernia; ramex; rupture
手术后疝(Postoperative Hernia),又称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是指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部位的疝。其核心特征为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手术造成的腹壁缺损向外突出形成包块。以下是基于医学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中英文对照
关键病理机制
典型临床表现
影像学确诊依据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指南
详细阐述切口疝的病因学与规范化治疗路径,强调个体化手术方案选择(开放修补 vs 腹腔镜修补)。
国际疝学会共识声明
定义术后疝为"任何腹壁手术后发生的与原切口相关的疝",并制定全球统一分型标准。
《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系统描述解剖病理改变及并发症防治要点,指出肥胖患者发生率可高达20%。
重要提示:若术后切口出现包块或疼痛,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按压包块,防止嵌顿风险。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23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3.
: Muysoms F E,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incisional abdominal wall hernias. Hernia, 2022.
: 陈孝平, 汪建平. 外科学(第9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87-391.
手术后疝(又称切口疝)是指腹部或其他部位手术后,因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的腹壁薄弱区,导致内脏或组织从缺损处突出形成的疝。以下是详细解释:
手术后疝属于腹壁切口疝的一种,主要因手术切口深层的筋膜或肌肉未完全愈合,形成局部缺损。当腹腔内压力增高(如咳嗽、用力排便)时,内脏(如肠管)可能通过薄弱点向外膨出,形成可见或可触及的包块。
据统计,普通腹部手术后切口疝发生率约1%,若合并感染或二次手术,风险升至30%-50%。肥胖、老年或慢性咳嗽患者更易发生。
如需进一步诊疗,建议普外科就诊评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