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难者(shòu nàn zhě)的汉英词典解析
"受难者"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译为"sufferer"或"victim",特指因灾难、迫害、战争等不可抗力或人为暴力而承受痛苦与伤害的个体或群体。这一术语强调被动承受苦难的客观状态,常见于宗教、历史、社会学等领域。例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定义其为“因外界压迫或灾难导致身心受创的主体”。
从词源学角度,“受难”源自汉语动词性结构,侧重“接受苦难”,而英语对应词“sufferer”则源于拉丁语“sufferre”,意为“承受、忍耐”。《剑桥国际英语词典》指出,其语义涵盖肉体痛苦与精神创伤的双重维度。
在语义辨析上,与“受害者(victim)”相比,“受难者”更强调苦难的持续性与群体性,例如《柯林斯英汉双解词典》将“受难者”与大规模灾难事件(如地震、种族屠杀)关联,而“受害者”多指向个体遭遇的犯罪或事故。
权威文献如《韦氏大学词典》进一步补充,该词在宗教语境中可指代耶稣基督等象征性受难主体,体现牺牲与救赎的隐喻。
注:引用来源基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柯林斯英汉双解词典》《韦氏大学词典》等权威辞书定义。
“受难者”指因灾难、压迫或不幸事件而遭受痛苦或损失的人,其核心含义与“受难”这一动词密切相关。以下从定义、用法及语境等方面综合分析:
基本定义
“受难者”中的“受难”意为蒙受灾难或磨难(),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社会不公等导致的痛苦。结合“者”字后缀,特指承受这类苦难的个体或群体。如西班牙语例句中“受难者”(víctimas)指海啸受害者,需依靠救援机构支持()。
词源与历史用法
现代语境扩展
现代用法中,“受难者”不仅限于天灾,也涵盖社会性苦难。例如夏衍《上海屋檐下》提到“全世界上的人都在受难”,强调广泛的社会苦难();则指出妇女儿童常成为受难者的主要群体,反映社会结构中的弱势处境。
该词强调被动承受苦难的客观状态,既可用于具体事件(如海啸),也可喻指抽象的社会困境。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个体或群体指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