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inning wheel
手纺车(英文:spinning wheel)是一种通过人力驱动轮轴旋转,将纤维材料捻合成连续纱线的传统纺织工具。其核心功能是将棉、麻、毛等天然纤维加工成可供织造的线材,在工业化前的手工纺织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机械结构分析,手纺车主要由纺轮、纺锤、脚踏板及纱锭四部分组成。纺轮直径通常为60-80厘米,通过皮带或绳索与纺锤联动,脚踏板驱动纺轮旋转时,纺锤以3:1至5:1的传动比高速转动。操作者通过手指控制纤维拉伸力度,配合锭子旋转完成加捻工序,每分钟可产出1.2-1.5米均匀纱线。
历史文献显示,手纺车的原型最早见于11世纪波斯地区,14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黄道婆改良的水力大纺车将日产量提升至30斤,较传统单锭纺车效率提高20倍。这种设备在明清时期成为江南棉纺业的核心工具,据《农政全书》记载,标准手纺车每日可加工原棉10斤,出纱率约85%。
语言学角度考证,"spinning wheel"在《牛津英语词典》中首次出现于13世纪英国纺织业文献,词源可追溯至古英语"spinnan"(旋转)与"hwēol"(轮轴)的复合构词。现代纺织学术著作中,该术语特指区别于工业纺机的非动力驱动纺纱装置。
手纺车是一种传统手工纺纱工具,主要用于将纤维材料(如棉、麻、丝等)加工成线或纱。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手纺车由木架、锭子(绕线轴)、绳轮和手柄四部分组成。其核心特点是通过手摇驱动轮子旋转,带动锭子转动完成纺纱过程,区别于脚踏纺车的动力方式。
据推测,手纺车最早出现于中国战国时期,古代也称“軠车”“纬车”或“繀车”。1210年左右,欧洲首次出现被广泛接受的纺车图像,标志着其在中世纪技术变革中的地位。
除单锭手摇纺车外,还存在多锭纺车(锭子直接装在绳轮上),提升了效率。后期发展为脚踏纺车、大纺车等更复杂的形态。
手纺车不仅是生产工具,也承载历史记忆。例如,吴伯箫在《记一辆纺车》中描述延安时期纺车作为劳动象征的场景。
若需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或历史文献,可参考《汉典》《仪礼·聘礼》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