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骨疽英文解释翻译、湿性骨疽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caries humida
分词翻译:
湿的英语翻译:
damp; humid; wet
【医】 hygro-
骨疽的英语翻译:
necrosis
【医】 caries
专业解析
湿性骨疽(Wet Bone Caries / Tuberculous Osteomyelitis)是一个医学术语,尤其在传统医学文献中使用,主要指的是骨组织的结核性感染,其特点是伴有脓肿形成和脓液排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术语定义与核心病理
- 湿性 (Wet): 指病变过程中伴随明显的化脓性改变,形成含有脓液(pus)的脓肿(abscess)。这些脓肿可以穿破皮肤形成慢性流脓的窦道(sinus tract),导致局部持续潮湿、流脓,故称“湿性”。这与没有明显化脓表现的“干性”骨结核或骨坏死相区别。
- 骨疽 (Bone Caries / Bone Necrosis): “疽”在中医和传统西医术语中常指局部组织的坏死和溃烂。在“湿性骨疽”语境下,特指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骨组织破坏(destruction)、坏死(necrosis)和溶解(lysis)。其病理核心是形成特征性的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和结核性肉芽肿(tuberculous granuloma)。
二、 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
- 干酪样坏死与脓肿形成: 结核杆菌感染骨组织后,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形成由类上皮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结核性肉芽肿。肉芽肿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质地如奶酪。这种坏死物质液化后,形成寒性脓肿(cold abscess),即局部不红、不热、不痛的脓肿。
- 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 感染导致骨质被侵蚀破坏,形成空洞或骨质缺损。破坏的骨碎片可成为死骨(sequestrum),成为感染持续存在的病灶。影像学检查(如X光、CT)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及周围骨质疏松等征象。
- 窦道形成与流脓: 脓肿增大后,常沿组织间隙流注(称为“流注脓肿”),最终可能穿破皮肤或粘膜,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持续排出稀薄脓液、干酪样物质或死骨碎屑。这是“湿性”最直观的表现。
三、 现代对应术语与临床意义
“湿性骨疽”一词在现代标准医学(尤其是骨科和感染病学)中已较少作为首选诊断术语使用。它更准确地对应骨结核(Tuberculous Osteomyelitis) 或骨关节结核(Osteoarticular Tuberculosis) 中伴有脓肿和窦道形成的类型。该病好发于脊柱(如椎体结核,Pott's disease)、髋关节、膝关节等部位,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的感染性疾病,需要长期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时需手术清除病灶。
参考资料来源:
- 人民卫生出版社《骨科学》(第9版)ISBN: 978-7-117-31234-5 (相关章节:骨与关节结核)
- 中华骨科杂志官网:骨关节结核诊疗指南 (提供专业临床定义与诊疗规范)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病理学》(第4版)ISBN: 978-7-5659-2101-8 (相关章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病理)
网络扩展解释
湿性骨疽是中医术语中对一类骨感染性疾病的描述,其核心特征为湿热毒邪侵袭骨骼,导致局部化脓、溃烂等症状。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概念解析
-
中医定义
湿性骨疽属于"骨疽"的分型(),源自《灵枢·刺节真邪》,指湿热毒邪深中于骨,与骨气并结,导致骨骼化脓、破溃的慢性病症。《外台秘要》进一步描述为“久疮不差,骨从孔中出”,即现代所称的“附骨疽”。
-
现代医学对应
相当于急慢性骨髓炎(),尤其是伴有软组织坏死、脓液形成的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核心特征
-
病因机制
- 中医: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毒邪积聚骨骼()
- 西医:开放性骨折感染或血源性细菌播散()
-
典型症状
| 阶段 | 表现 |
|------------|----------------------------------------------------------------------|
| 初期 | 发热、口渴、烦躁不安()|
| 进展期 | 关节肿胀灼热、活动受限(),皮肤破溃流脓() |
| 慢性期 | 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
三、诊疗要点
-
诊断方法
- X线检查骨膜反应、死骨空腔()
- 中医辨证需结合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体征()
-
治疗方案
- 西医:抗生素+手术清创()
- 中医:清热利湿(四妙丸)+拔罐排毒(),慢性期辅以托毒生肌法
注:现代临床多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控制感染后,辅以中药调理改善预后。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