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bar a debt by the satute of limitations
【化】 ageing
【经】 time effect
【机】 annealation
debt; liability
【经】 debt; engagements; financial obligation; indebtedness; obligation
时效消减的债务(Time-Barred Debt)指因法定诉讼时效届满而丧失司法强制履行效力的债权债务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8条,普通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计算。该制度旨在平衡债权保护与法律秩序稳定性的关系。
从法律效力角度,时效完成后债务人取得抗辩权(Right of Defense)。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规定,须由当事人主动提出时效抗辩。但债务人自愿履行的,根据《民法典》第192条,不得请求返还。
实践中需注意两点:1)诉讼时效可因催告、部分履行等行为中断并重新计算;2)特殊债权如存款请求权、债券本息请求权等不适用普通时效规定(《民法典》第196条)。国际比较显示,中国三年时效期较英美法系国家(通常6年)更短,体现提高司法效率的立法取向。
权威参考来源:
“时效消减的债务”是一个法律术语,指因超过法定诉讼时效,导致债权人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强制追讨的债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该术语源于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根据《民法典》第188条,普通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通常为3年(中国境内)。若债权人未在时效期内主张权利,债务虽未消失,但法院不再支持强制追偿。
法律后果
常见误解
提到的“五年内债务清零”存在表述偏差。中国现行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特殊情形可延长),而非5年。时效届满仅影响法律救济途径,债务本身并未免除。
实务影响
国际差异
不同法域时效期限不同(如美国某些州可达6年),需结合具体地区法律判断。
提示:即使债务时效消减,建议债务人从诚信角度妥善处理债务关系,避免因拒绝履行影响信用评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