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的”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词汇“secular”和“mundane”,其核心含义指向与宗教、精神领域相对的现实社会属性或日常普遍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文“世俗”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宗教或超自然无关的现世生活”,例如“世俗权力”(secular authority);二是指“社会普遍流行的习俗或价值观”,例如“挑战世俗观念”(challenge mundane conventions)。
从跨文化语言对比角度看,“secular”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定义为“与宗教事务无涉的”(not connected with religious or spiritual matters),如“secular education”(世俗教育)强调非宗教教学体系。“mundane”则偏重“普通、平凡的日常属性”,《剑桥英语词典》举例“mundane affairs”(日常琐事)指代重复性生活事务。
在语义演变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指出,“世俗的”自19世纪汉译西方哲学著作时开始承载“secularization”(世俗化)概念,特指社会制度脱离宗教控制的过程,该用法常见于社会学文献。需要注意的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世俗的”与英语对应词存在细微差异:中文语境更强调与传统礼教的对立,而英文“secular”侧重政教分离的现代性特征。
“世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ì sú,其含义可从多个层面理解,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非宗教的、尘世的
指与宗教或超自然领域相对的现实世界。例如:“世俗的享乐”“在教堂不谈世俗事务”。
社会流行的、平庸的
描述社会普遍遵循的风俗习惯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例如:“世俗的偏见”“以世俗眼光看待职业选择”。
流俗与凡庸
可指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或追求名利的功利态度,如“不为世俗所拘束”“追求物质享受”。反义词为“高雅”,近义词如“庸俗”。
动态的社会过程
在文化语境中,“世俗化”指社会逐渐脱离宗教主导,转向理性与实用主义(低权威性补充)。
该词在古籍中已有使用,如《庄子》用“世俗”指尘世,明代文献强调其与“圣贤”的对立,体现传统文化中对超脱境界的推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不同语境用法,可查阅《庄子·天地》《史记·循吏列传》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