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势利"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三层核心语义:
中文定义与英文对应词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以财产、地位等差别对待他人的恶劣表现",对应的英文翻译为"snobbish"或"snobbery",指基于社会地位或财富差异表现出歧视性态度的行为特征。
语义场分析 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大词典》特别强调该词的动态性,既可作为形容词描述"势利眼(snobbish)"的性格特质,也可转化为名词指代"势利行为(snobbery)"的社会现象,这种词性转换在汉英双语中保持语义一致性。
词源演化 根据《汉语大词典》考据,该词源于古代"势"(权势)与"利"(利益)的复合结构,现代语义保留了对物质利益过度崇拜的核心要素,与英文"snob"的词源发展形成跨语言呼应——后者源自拉丁语"sine nobilitate"(无贵族血统),均指向对社会阶层差异的病态关注。
使用场景差异 《剑桥汉英双解词典》特别指出,在商务交际语境中,"势利"常与"攀附权贵(currying favor with the powerful)"构成搭配,而在日常道德批判时,更多使用"势利眼(snobbish attitude)"作为评价性短语。
“势利”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其解释可从词源、社会行为、道德评价三个维度展开:
权势与财利
最初指对权势地位和物质利益的追求,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的“天下吏士趋势利者”,反映人们依附权势的社会现象。宋代欧阳修在《集贤校理丁君墓表》中描述“不以势利动其心”,强调淡泊名利的品格。
以地位财富区别待人
指根据他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采取不同态度,表现为趋附权贵、轻视弱势群体。例如《红楼梦》中王家与贾家“连宗”的情节,即因贪图势利而攀附。
势利被视为一种破坏人际平等的恶劣品质。它不仅在传统等级观念中存在,甚至可能伪装成“追求平等”的激进态度出现。例如,某些人表面上反对阶级差异,实际却通过贬低他人标榜自身道德优越感。这种双重标准加剧了社会关系的虚伪性,尤其在亲戚交往中,因利益而区别亲疏的行为更令人反感。
“势利”既是对客观权力结构的描述,更是对趋炎附势行为的道德批判,其内涵随社会形态变化不断丰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