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und
“土墩”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四层:
核心定义
指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小型土堆,英语对应词为“mound”或“earth mound”,常见于考古遗址、农田或地质景观中。例如《牛津汉英大词典》定义其为“由土壤堆积而成的隆起地形”(第3版,2008年)。
词性延伸
名词(n.),国际音标标注为[maʊnd]。部分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补充说明其可引申为“古代坟冢的代称”,例如《礼记》中“封土为丘”的祭祀遗迹。
语境用法
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例如:“考古队发现商代土墩遗址”(The archaeological team discovered a Shang Dynasty earth mound)。该用法在《柯林斯汉英双解词典》中被标注为学术文献高频词(2012年版)。
文化附加义
部分汉英词典(如《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指出其象征意义:在中国南方方言中,“土墩”可隐喻稳固的基础,如谚语“土墩虽小能载屋”,对应英语俗语“A small mound bears the house”。
“土墩”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多个来源的信息:
1. 基本定义
指由土堆积形成的高台或土堆,既包括自然形成的地貌,也包含人工堆砌的结构。其核心特征是“厚而粗的土质基础”(、)。
2. 历史与文化背景
3. 结构与用途
4. 语言扩展用法
5. 相关文化意象
土墩在古代文学中常作为地标或历史遗迹出现,例如李白诗句中提到的“谢安墩”。
若需进一步了解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如法语对应词),可参考相关语言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