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deflationary gap
通货紧缩缺口(Deflationary Gap)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的总需求,导致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形成经济萎缩和物价持续下跌的压力。这一概念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定义为“经济中总需求不足引起的价格水平下降与资源闲置现象”(《现代经济学汉英双解词典》)。
从汉英对照角度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金融稳定报告》,通货紧缩缺口超过GDP的2%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CPI指数连续5个月负增长时,曾通过扩大基建投资填补了约1.8万亿元的需求缺口(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开数据)。
该现象的典型影响包括企业利润收缩、债务负担加重、消费者延迟购买等恶性循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通缩风险研究》中指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本质上源于持续存在的通货紧缩缺口未能及时修复(来源:IMF年度经济展望报告)。
通货紧缩缺口(Deflationary Gap)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社会总需求(AD)低于总供给(AS)所形成的差额。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通货紧缩缺口表示实际总需求不足以匹配充分就业水平下的总供给,导致经济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例如,若充分就业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2000亿美元,而实际总需求仅20000亿美元,缺口即为2000亿美元。
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缺口的存在会引发通货紧缩压力,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货币升值,并抑制消费和投资。
成因
经济效应
政策干预
长期调整
需优化供需结构,例如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以增强消费信心。
在凯恩斯模型中,缺口可表示为:
$$
text{通货紧缩缺口} = Y{text{充分就业}} - Y{text{实际}}
$$
其中,$Y{text{充分就业}}$为潜在国民收入,$Y{text{实际}}$为实际均衡收入。
(完整定义与案例可参考、4、5)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