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lar
槽牙(cáo yá)是中文对口腔后部磨牙的统称,英文对应为"molar",特指位于牙列后方、用于咀嚼研磨食物的多尖牙。其核心特征与专业解释如下:
槽牙位于口腔后部(前磨牙后方),牙冠表面有凹凸的沟槽(即“槽”),通过研磨运动将食物碾碎。人类成年后通常有12颗恒磨牙(含智齿),分属上、下颌左右两侧各3颗。功能上承担约60%的咀嚼力,是消化系统的第一道机械加工环节。
英文"molar" 源自拉丁语 mola(磨盘),强调其研磨功能。需注意:
例:"The molars, with their broad surfaces, are essential for grinding plant fibers in herbivores."
(槽牙的宽阔牙面对草食动物研磨植物纤维至关重要。)
根据解剖位置与萌出时间,槽牙分为: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槽牙为“口腔后方两侧的牙齿,用于磨碎食物”,属规范汉语释义。
ISBN: 978-7-100-12450-8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0版)
明确 "molar" 释义:"a tooth with a broad surface for grinding food, located at the back of the mouth"。
ISBN: 978-7-5213-2819-0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解剖生理学》
将磨牙归类为“咀嚼功能主体”,描述其牙冠形态与咬合关系。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
中文 | 英文 | 位置 | 功能 |
---|---|---|---|
槽牙(磨牙) | Molar | 牙列最末端 | 研磨食物 |
前磨牙 | Premolar | 尖牙与磨牙之间 | 辅助切割研磨 |
智齿 | Wisdom tooth | 第三磨牙 | 常退化 |
槽牙即磨牙(molars),是承担主要咀嚼功能的后牙,其命名源于牙冠的沟槽形态,中英文定义均聚焦于研磨机制与解剖位置。
槽牙的详细解释如下:
槽牙是臼齿的俗称,又称“磨牙”,位于口腔后部,上下颌骨边缘位置,主要功能是研磨食物。根据位置不同,包括上颌第一、二磨牙和下颌第一、二、三磨牙。
在汉语中,“槽牙”偶尔用于成语,比喻牙齿坚硬或意志坚定(如“咬紧槽牙”),但此用法较少见。
如需更专业的医学定义,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口腔医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