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th; in the middle; kiosk
亭(tíng)作为汉语核心词汇,其语义结构在汉英词典中呈现多维度特征:
建筑实体
传统释义为"供人休憩的开放式小型建筑",对应英文"pavilion"。该定义源自《营造法式》对园林建筑的分类,如北京颐和园内的知春亭即属典型范例。现代延伸指设有服务功能的独立建筑体,如"电话亭"译为"telephone booth",《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收录此用法。
地理行政
历史语义保留于"亭候"(古代边防哨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里一亭"的行政建制,对应英文"watchtower"。此释义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有详细考据。
形态特征
形容词性用法见于"亭亭玉立",描述修长挺拔的形态,《诗经》毛传注疏解为"独立貌",现代汉英词典多译为"slender and graceful",《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确立此引申义项。
时间节点
古汉语中通"停",表时间中点,《说文解字》释"亭,民所安定也",如"亭午"对应英文"noon",《王力古汉语字典》完整收录该义项演变轨迹。
该词条语义网络呈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实体到隐喻的历时演变特征,符合《汉语词源学》对建筑类词汇多义衍生规律的论述。当代汉英词典编纂多参照《汉语国际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义项分级体系进行编排。
“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形制,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成为诗词中送别与孤寂的象征,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赋予其文化意蕴。
以上解析综合了文字学、建筑学及文学视角,完整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释名》等典籍(主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