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severance will prevail
"铁杵磨成针"(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是中国经典成语,字面意为"将铁棒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有恒心与毅力,再困难的目标也能实现。其核心精神强调坚持不懈的力量,常用于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专注目标。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英词典与文化典籍的详细解析:
汉语本义
指用毅力将粗铁杵(捣衣铁棒)打磨成细针,凸显"持之以恒必有所成"的哲理。《汉语成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
英译对照:
文化隐喻
成语隐含"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如《中国谚语与格言》指出:"微小行动的累积可突破看似不可能的障碍" 。
典故最早见于宋代《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少时遇老妪磨杵,受启发而奋发读书的故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宋】祝穆《方舆胜览》
此故事后被《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蒙学经典收录,成为中华毅力教育的象征符号。
教育意义
亚洲教育研究显示,该成语常用于培养儿童韧性(resilience)。新加坡教育部将其纳入品格教材,强调"目标分解"与"持续努力"的关联性(《亚太教育研究期刊》)。
西方等效谚语
差异点:汉语更突出"主动打磨"的意志力,英语侧重自然力量的积累(《中西谚语对比研究》)。
通过历史文献与跨文化视角解析,"铁杵磨成针"不仅承载中华毅力哲学,更成为全球共享的精神符号,其权威释义需结合典籍溯源与现代语境综合呈现。
“铁杵磨成针”是一个比喻性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强调恒心与毅力的重要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该词:
一、字面与比喻义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最早见于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李白少年逃学偶遇老妇磨铁杵,受其“欲作针”的毅力触动,发奋读书终成大家。明代文献《目连救母》中也有类似表述,说明该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
三、语言特征
四、应用场景 多用于鼓励他人克服困难,尤其在教育领域强调“专注与坚持”的价值。例如面对学业压力时,可引用此成语激励学生保持韧性。
小知识:成语中的“铁杵”在唐代实际多为木制,故事中的“铁杵”可能为艺术夸张,旨在增强比喻效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