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anpassungsinflation
调整性通货膨胀(Adjustment Inflation)是指经济体为纠正价格扭曲或适应外部冲击(如汇率变化、成本上升等)而被动引发的物价普遍上涨现象。以下是具体解析:
从汉英词典角度,该术语可拆解为:
政府解除价格管制后,被压抑的供需矛盾释放,商品价格向市场均衡水平回调。例如中国20世纪80年代价格改革初期,部分商品价格短期内上涨30%-50% 。
本币贬值导致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如2020-2022年人民币汇率波动期间,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累计上涨23%,推高下游产品定价 。
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企业提价维持利润。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制造业时薪每增长10%,终端产品价格平均上涨1.8%-2.5% 。
中国1994年通胀率达24.1%,主因包含:
央行通常采取渐进式调整策略:
pi_t = beta_1 pi_{t-1} + beta_2 Delta e_t + beta_3 Delta w_t + varepsilon_t
其中$pi$为通胀率,$Delta e$为汇率变动,$Delta w$为工资增长率。实证表明$beta_2$值在开放经济体可达0.15-0.3 。
数据来源
调整性通货膨胀是经济体制转型或改革过程中特有的一种通货膨胀现象,其核心特征与政策调整、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的定义,该现象主要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时期,无法用传统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理论完全解释,而是源于改革本身带来的经济机制变化。
具体解释如下:
形成背景
调整性通货膨胀通常发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或重大经济政策调整阶段。例如价格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变革等过程中,原有价格管制放松导致物价普遍上涨(参考中的"结构失调"因素)。
深层原因
特殊表现
区别于一般通胀,调整性通胀常伴随改革目标的实现而逐步缓解,且物价上涨往往与劳动生产率提升、市场机制完善同步进行(中"社会总需求>总供给"的实质在此表现为阶段性失衡)。
治理难点
需平衡改革进度与物价稳定,过度紧缩可能阻碍改革进程,而放任通胀则会削弱改革成效(提到的恶性通胀风险在此背景下更需警惕)。
调整性通货膨胀本质是经济体制转型的伴随现象,反映改革过程中制度变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动态博弈。其解释需结合特定历史阶段和政策背景,而非单纯货币超发理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