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e; rattan; vine
藤(téng)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个核心维度:
1. 植物学定义 作为名词指多年生攀缘茎植物,英文对应"vine"或"rattan"。藤本植物具有木质化茎干,通过卷须或气生根攀附生长,《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将藤类细分为木质藤本(liana)和草质藤本(herbaceous vine)。典型物种包括紫藤(wisteria)和葡萄藤(grapevine)。
2. 材料工艺属性 特指棕榈科省藤属植物的茎干,英文作"rattan"。这种中空坚韧的材质在《传统手工艺材料百科》中被记载为家具编织的核心原料,其抗拉强度可达200MPa,密度范围0.5-0.7g/cm³。东南亚传统工艺常将其加工为藤条(cane strips)进行三维编织。
3. 文化引申义项 在文学语境中隐喻为「依附关系」,如《东方植物符号词典》解析的"vine-dependent"概念,象征人际纽带或文化传承。《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同时收录其作为姓氏的罕见用法,对应英文拼写"Teng"。
该词存在特殊复合词现象:「藤黄」(gamboge)指藤属植物分泌的黄色树脂颜料,「藤牌」(rattan shield)为清代军事装备。现代生物学术语「藤壶」(barnacle)虽含「藤」字,实为甲壳动物,此属词汇演变案例载于《词源考据集》。
“藤”是一个多义字,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植物类别
指白藤、紫藤等蔓生植物的统称,也泛指具有匍匐茎或攀援茎的植物,如瓜藤、葡萄藤等。这类植物常通过茎干攀附其他物体生长,例如“藤本植物”即属于此类。
藤黄
一种常绿乔木,其树脂黄色、有毒,可作国画颜料。
字形与本源
“藤”为形声字,从“艹”(草字头),表示与植物相关;“滕”为声旁。本义指木本蔓生植物的枝茎。
示例:杜甫诗句“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即描绘藤枝的形态。
引申义
可比喻线索或路径,如成语“顺藤摸瓜”,指顺着线索追查真相。
总结来看,“藤”既指具体的植物类别,又衍生出文化、艺术及语言中的丰富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古籍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