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ify; make pottery; nuture
"陶冶"作为汉语文化概念,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译为"to cultivate (moral character)"或"to nurture (temperament through artistic influences)"。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董仲舒传》"陶冶而成之",原指烧制陶器与冶炼金属的工艺过程,后引申为通过外部环境对人品格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代语义层面包含三重内涵:
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对照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辞典》特别指出,该词的英语对应词"edification"在西方语境中侧重宗教熏陶,而汉语概念更强调世俗环境中的人文教化过程。剑桥大学汉学研究中心数据库收录的20世纪译本显示,林语堂将"陶冶性情"译为"tempering the soul through cultural refinement",较完整保留了东方文化意蕴。
“陶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áo yě,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本义
指烧制陶器 和冶炼金属 的工艺过程。古代文献中常将“陶”(制陶)与“冶”(冶金)并称,如《荀子·王制》提到“农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说明其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职业指向
作名词时,指陶工和铸工,即从事陶器制作和金属冶炼的工匠。
教化培育
比喻通过长期的影响或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性格。例如:“阅读经典文学能陶冶情操”。
怡情养性
强调通过艺术、自然等活动提升精神境界,如旅游、音乐等可“陶冶心情”。
该词源自古代手工业分工,后经《荀子》《汉书》等文献引申为教化概念,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到抽象的意义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