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伐(tǎo fá)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军事征讨
指以武力手段出兵攻打(叛乱者、侵略者或不义势力),强调正义性和合法性。
公开谴责与制裁
引申为对不道德、不公正行为的强烈声讨和集体抵制,常见于社会或舆论层面。
“讨伐”隐含“替天行道”的正义色彩,如古代对暴君的讨伐(crusade against tyranny),需符合道义正当性。
如“讨伐网络暴力”(campaign against cyberbullying),强调集体行动对错误行为的纠正。
《汉英大辞典》(第三版)
定义:“出兵攻打(敌人或叛徒)”,英译参考:to send troops to quell。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p. 1872.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
释义:“征讨;攻打”,英译:to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p. 1521.
《牛津汉英词典》
标注为动词,强调“以武力惩罚性打击”(to militarily punish),多用于正义行动。
来源: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年,p. 896.
“讨伐”在汉英对译中兼具军事行动与道德批判的双重内涵,其英译需根据语境选择强调武力镇压(suppress)或道义谴责(denounce)。
“讨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讨伐”指出兵攻打敌人或叛逆,强调以武力手段征讨、消灭敌对势力。拼音为tǎo fá,构词方式为并列式(讨+伐)。
核心含义
多用于军事或政治行动,既包括国家对外战争(如三国时期曹操讨伐袁绍),也包含对内部叛乱势力的镇压(如袁世凯复辟遭全民讨伐)。
历史典故
典型案例如祖逖北伐:西晋灭亡后,祖逖率军渡江北伐,誓言收复中原,但因东晋政府阻挠未竟全功。
常见于历史叙述或政治语境,如:“曹操以天子名义讨伐袁绍”“全民讨伐分裂行径”。现代也可比喻对不公现象的强烈谴责(如网络舆论讨伐)。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史记》或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