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cape; evade; flee
"逃遁"在汉英词典中具有明确的语义层次和跨文化表达方式。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定义,"逃遁"指"为躲避不利环境或责任而逃离原处",强调被动逃避的行为性质。在英语对译方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提供两种核心译法:一是物理层面的"flee (from)",如"The villagers fled from the invading troops";二是抽象层面的"evade",特指责任逃避,如"evade tax obligations"。
该词的文学性特征在《汉英大词典》中得到凸显,例句"隐士逃遁尘世"对应"recluse withdraws from worldly affairs",展现其携带的隐逸文化意象。相较近义词"逃跑","逃遁"在《现代汉语用法词典》中被标注为书面语体,多用于描述系统性逃避行为,如军事撤退或哲学层面的存在逃避。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剑桥英语词典将"escape"细分为物理逃脱(physical escape)和心理逃避(psychological escapism),与"逃遁"的双重语义高度契合。这种跨语言对应关系在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美国语言学会期刊载文指出,汉语"遁"字包含的空间位移隐喻在英语中需通过短语结构实现。
“逃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由“逃”和“遁”两个动词组成,两字均有“逃避、躲避”的含义,组合后语义更加强调主动逃离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逃遁”指因恐惧、压力或危险而迅速逃离某地或某种情境,常带有隐蔽性、仓促性。例如:“面对追捕,罪犯连夜逃遁。”
引申含义
可抽象表示对责任、问题或现实的回避。例如:“他通过沉迷游戏来逃遁现实中的挫折。”
文学与哲学语境
在文学或哲学中,“逃遁”可能隐含对世俗的疏离或精神上的隐逸,如:“诗人笔下常写山水,实为逃遁尘世纷扰。”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场景,我将为您补充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