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英语单词大全

Sermon on the Mount是什么意思,Sermon on the Mount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输入单词

常用词典

  • 山上宝训;登山宝训(指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在山上所说的话)

  • 例句

  • I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Jesus goes through several commandments.

    在山上宝训中,耶稣提到了数条戒律。

  •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is among the best known of all the teachings of Christ.

    是基督最广为人知的讲论。

  • He refers to the story from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bout how houses built on sand fall, while those built on rock remain standing.

    他引用的是“登山宝训”的故事,里面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建在岩石上的房子依然屹立。

  • Someone once said that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is for believers only. What do you think that person meant by this statement?

    有人曾说“登山宝训”是“只给信徒”的。你认为这种陈述的涵义是什么?

  • I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Jesus clearly abrogated the ceremonial and civil law that God had given uniquely to the nation of Israel.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基督清楚地废除了礼仪律和民事律,那是神单单要赐给当时的以色列国的。

  • 专业解析

    "Sermon on the Mount"(登山宝训)是基督教《圣经·新约》中记载的耶稣基督最重要、最系统的教导之一,记载于《马太福音》第5至7章。它被认为是基督教伦理和门徒生活最核心的指南,集中体现了耶稣关于天国、道德、虔诚生活以及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革命性教导。

    1. 核心内容与结构

      • 八福: 开篇的“八福”定义了天国子民的特质和蒙福的状态,如“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等,颠覆了世俗对成功和幸福的认知,强调灵性的贫乏、为义受逼迫等内在品质才是真正的福分来源。
      • 门徒的使命: 耶稣宣告信徒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强调其对社会积极影响的责任。
      • 成全律法: 耶稣声明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旧约),而是要成全。他深入阐释律法的精义,将道德标准从外在行为提升到内心的动机和态度(如关于仇恨、奸淫、起誓的教导)。
      • 更高的义: 耶稣提出超越法利赛人形式主义义行的“更高的义”,要求门徒在爱仇敌、施舍、祷告、禁食等行为上发自内心地顺服上帝,追求完全。
      • 生活准则: 教导包括如何对待财富(“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忧虑(“不要为生命忧虑”)、论断他人(“你们不要论断人”)、祈求(“祈求就给你们”)等实际生活问题。
      • 金律与窄门: 包含著名的“黄金法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最后以“窄门”和“两等根基”的比喻结束,强调听道行道的重要性。
    2. 神学意义与影响

      • 天国宪章: 登山宝训被广泛视为耶稣所宣告的“天国”或“上帝之国”的纲领性宣言,描绘了天国子民应有的生命样式和价值观。
      • 伦理高峰: 其道德教导,尤其是爱仇敌、无限饶恕、内心纯洁等要求,达到了人类伦理思想的极高境界,对西方文明乃至全球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 内在化信仰: 耶稣强调信仰的内在性和真诚性,反对虚伪的宗教表演,将信仰的核心从外在仪式转向内心的顺服和与上帝的关系。
      • 恩典与要求: 登山宝训既展现了上帝对人的恩典(如宣告八福),也提出了极高的道德和灵性要求,揭示了人需要上帝恩典才能达到这标准。
    3. 历史与学术观点

      • 学者们普遍认为登山宝训浓缩了耶稣教导的精髓,是研究耶稣生平和思想最关键的文本之一。
      • 其教导的激进性(如爱仇敌、不以暴力抗恶)在历史上既受到崇高敬仰,也引发过各种解释和实践上的挑战。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资料

    “Sermon on the Mount”(登山宝训)是《圣经·新约》中耶稣基督的重要教导,记载于《马太福音》第5-7章。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来源与背景
      这一名称源自《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对门徒和民众的训诫。它被视为基督教伦理的核心内容,常被称作“基督教生活的蓝图”。

    2. 核心教义

      • 八福(The Beatitudes):以“虚心的人有福了”开篇,强调谦卑、怜悯、和平等精神品质。
      • 爱的新律法:提出“爱你的仇敌”,超越旧约“以眼还眼”的报复原则,倡导无条件的爱与宽恕。
      • 主祷文:耶稣亲自示范的祷告范本,包含对神的尊崇、祈求与忏悔(如“我们在天上的父……”)。
    3. 名称与翻译
      英文直译为“山上的布道”,中文常译为“登山宝训”或“登山训众”,部分文献也称作“山上宝训”。

    4. 宗教与文化影响
      这一训诫奠定了基督教伦理基础,许多经典教义(如“不要论断人”“积财在天”)均源于此。历史上,托尔斯泰、马丁·路德·金等思想家也从中汲取非暴力抵抗的灵感。

    若需了解完整经文或不同教派的解读差异,可参考《马太福音》原文或权威释经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