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复硅锆钡矿
Michaelsonite是一种稀有的次生磷酸盐矿物,属于磷铝石-磷铁矿矿物族。其化学式为Ca₂Mg(Al,Fe³⁺)(PO₄)₂(OH)F·5H₂O,晶体结构呈单斜晶系,通常以纤维状或放射状集合体形态出现,颜色多为浅绿色至无色,具有玻璃光泽。
该矿物于2010年在格陵兰伊维图特(Ivittuut)地区的伟晶岩中被首次发现,其命名源自挪威地质学家Per Michaelson,以纪念他对北欧地区矿物学研究的贡献。根据国际矿物学协会(IMA)的矿物分类标准,michaelsonite的形成与富磷热液在低温条件下对原生矿物的交代作用密切相关,常见于花岗伟晶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
在物理性质方面,michaelsonite的莫氏硬度为3.5-4,比重2.78-2.82,紫外荧光下呈弱黄色反应。其特殊价值在于晶体结构中同时含有羟基(OH⁻)和氟离子(F⁻),这为研究矿物中挥发性成分的赋存机制提供了重要样本。目前全球仅存3个有效产地记录,除模式产地格陵兰外,另两处分别位于加拿大魁北克和俄罗斯科拉半岛。
"michaelsonite" 是一个矿物学领域的专业术语,中文译为复硅锆钡矿()。该词由人名 "Michaelson" 加矿物命名后缀 "-ite" 构成,推测可能以某位姓 Michaelson 的学者或发现者命名。提到 "Michaelson" 作为姓氏时,来源于 "Michael",意为“迈克尔之子”(son of Michael),但此关联性较低()。
由于搜索结果中仅有明确提及该词的定义,其他网页均围绕人名 "Michael" 展开,因此可推断michaelsonite 属于地质或矿物学领域的专有名词,具体成分可能包含硅、锆、钡等元素。如需更详细的化学组成或地质特征,建议查阅矿物学专业文献或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