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分解
取代
Metalepsis是一种高阶修辞手法,指通过多重转喻(metonymy)或语义链的间接替换来实现表达。其核心在于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但这种替代需经过至少两次概念关联才能被理解,形成“A 代表 B,B 代表 C,因此 A 代表 C”的逻辑链。例如:
“我们需直面铅的审判”("We must face theleaden judgment")。
此处“铅”(leaden)字面指子弹材质,转喻指代“枪击”(B),而“枪击”进一步转喻指代“死刑”(C),最终用“铅的审判”间接表达“死刑判决”。
间接性层级
区别于直接转喻,metalepsis需跨越两层以上语义关联。古典修辞学家昆提利安(Quintilian)将其描述为“远距转喻”(transumptio),强调其通过迂回路径抵达目标含义的特性。
认知挑战性
听众需主动填补缺失的语义环节,如哲学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指出,该手法依赖文化共识或语境线索,若关联断裂则导致理解失败。
文学功能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用“丹麦的腐坏”("something rotten in Denmark")暗指宫廷阴谋:
“腐坏”(A)转喻道德堕落(B),再转喻克劳狄斯的弑君罪行(C),强化主题的隐晦张力。
来源说明:
普林斯顿大学修辞术语数据库(需访问权限)
《修辞的利器:从古典到当代》(The Oxford Handbook of Rhetorical Studies), 2017
斯坦福哲学百科站内词条“Metonymy”(2023修订版)
《莎士比亚的隐喻网络》(Cambridge Univ. Press), p.112
Metalepsis(中文译名包括“跨层”“转叙”“错层”等)是一个多维度术语,其含义根据学科领域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解释:
1. 作为修辞格的原始含义
在传统修辞学中,metalepsis指通过两次转喻实现的修辞手法。例如用“听风者”代指“间谍”,其中“风”先转喻“消息”,再转喻“获取消息的人”。这种间接表达赋予语言更多层次性。
2. 叙述学中的核心概念
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在1972年将这一术语引入叙述学,用以描述叙述层之间的越界现象。例如小说作者直接进入故事与角色对话,或角色意识到自己被创作的身份。这种“跨层”打破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常产生荒诞或自反效果。
3. 主要类型与效果
4. 跨媒介应用
该理论已拓展至电影(如《楚门的世界》)、游戏(《史丹利的寓言》)、戏剧等领域,成为分析后现代叙事的工具。例如游戏玩家操作角色时,可能同时处于“玩家-角色-游戏开发者”三层交互中。
翻译建议:在文学理论中多译作“跨层”,修辞学场景可用“复转喻”,大众文化分析常用“转叙”。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查阅热奈特《叙述话语》或当代跨媒介叙事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