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显著;有记号;醒目;显著地位
Hedges get the features of indirectness, cancelability, markedness and indefiniteness.
模糊措辞具有间接性,可取消性,明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markedness of adjectives.
第二部分论述了形容词的有无标记性问题。
The language marked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L1 transfer.
语言的标记性与母语迁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n.|notability/salience;显著;有记号;醒目;显著地位
"Markedness"(标记性)是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指语言系统中某些形式或结构相对于其他形式具有更复杂、更特殊或更受限的特征。这一理论最早由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Nikolai Trubetzkoy和Roman Jakobso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用于描述音系学中的对立关系,后扩展至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领域。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标记性体现为语言成分的认知突显度。无标记项(unmarked term)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在类型学研究中,标记性常与语言共性相关联。例如Greenberg(1966)发现,如果一种语言的名词有格标记,其复数形式往往比单数更具标记性。这种普遍规律可通过跨语言比较得到验证(来源:Greenberg, J.H. Universals of Language)。
现代句法理论中,Chomsky的最简方案将标记性视为接口条件,解释为何某些结构需要额外的形态标记才能满足语义解释需求(来源: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语义标记性则表现为词汇的语义特异性,如"murder"相比"kill"具有更强的意图性和非法性标记。
该概念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Eckman(1977)的标记差异假说指出,目标语中有标记特征的习得难度更大,这为教学顺序安排提供了理论依据(来源:Eckman, F.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在语言学中,markedness(标记性)指语言范畴内存在的不对称现象,通过“有标记项(marked term)”和“无标记项(unmarked term)”的对立来体现。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标记理论的具体应用(如主位标记、生成语法中的标记性),可参考语言学专著或相关学术资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