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liːkiːn/ 美:/'ˈliːˈkiːn/
n. 厘金(旧时中国的一种商业税主要由水陆交通要道的关卡征收)
Without doubt, likin played this role.
厘金无疑扮演了这一角色。
Likin was a kind of local business tax, which levied in late Qing dynasty.
厘金是清后期产生的一种内地商业税。
The later talks about the holdback Likin produced to the export of domestic goods and the help the import got.
后者则论述了厘金抑制国内商品出口及利于外国商品输入的作用。
The former analyzes the holdup likin caus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oder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formation of domestic market.
前者分析了厘金对国内商品流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以及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阻碍;
"likin"(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清朝政府征收的一种国内商品通行税。该税种起源于1853年,最初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而设,后演变为地方政府重要财政来源。其名称源自税率单位"厘"(千分之一两白银),实际征收时按货物价值1%-10%比例课税。
厘金制度主要针对国内流通的大宗商品,在交通要道设立局卡进行征收,涵盖粮食、棉布、茶叶等民生商品。据《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至19世纪末全国已设立局卡2,500余处,形成严密的征税网络。这种重复征税制度加重了商品流通成本,抑制了国内贸易发展。
该税制的存续引发多方争议。英国汉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指出,厘金制度导致"国内贸易壁垒重重",成为外国商品享有协定关税特权的重要诱因。直至1931年,国民政府才正式废除厘金,改征统税实现税制统一。
likin(发音:英 [ˌliːˈkiːn],美 [ˌliːˈkiːn])是汉语音译词,对应中文“厘金”,指中国清代至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likin 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实行的国内贸易税制,主要针对流通领域的商品征税,尤其在水陆交通要道的关卡征收。该税种最初为地方政府筹集军饷而设,故又称“捐厘”。
历史背景
征收方式与影响
相关词汇
likin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要概念,反映了传统税制向现代财政转型的复杂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