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 脑白质切断术
[外科] 脑白质切除术
leucotomy(脑白质切断术)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通过切断大脑前额叶与其他脑区的神经连接来治疗严重精神疾病。该术语源自希腊语"leukos"(白色)和"tomē"(切割),特指针对脑白质纤维的操作。
根据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的记载,该手术由葡萄牙神经学家埃加斯·莫尼兹于1935年首创,最初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手术通过破坏前额叶皮层与丘脑、边缘系统的连接,达到缓解极端精神症状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的医疗技术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40-50年代该手术曾被广泛应用,但随后发现会导致患者出现情感淡漠、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等不可逆副作用。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自1970年代起已基本被现代神经调控技术替代。
梅奥诊所的神经外科档案显示,目前仅极端治疗抵抗性精神疾病案例中,会采用改良的立体定向脑白质切断术,且需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现代《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多中心研究证实,改良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已从早期的60%降至8%以下。
该手术在医学伦理领域持续引发讨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立场声明强调,任何脑部侵入性治疗必须遵循「最小伤害原则」,并建议优先考虑经颅磁刺激等非侵入性替代方案。
Leucotomy(音标:英 [luːˈkɒtəmi],美 [luːˈkɑːtəmi])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精神疾病。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目的
Leucotomy 又称脑白质切断术,通过手术切断大脑额叶与脑其他区域的神经连接,旨在缓解精神症状(如强迫症、重度抑郁)。其原理是中断额叶的神经传导通路,减少异常情绪或行为反应。
历史与争议
该手术在20世纪中期曾被广泛使用,但因副作用显著(如认知功能减退、性格改变)而逐渐被淘汰。现代医学中,更精准的改良术式(如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Limbic leucotomy)可能用于特定难治性病例。
生理影响
研究表明,该手术可能改变中枢多巴胺功能,导致大脑皮层多巴胺含量下降,皮层下区域含量上升,从而影响情绪调节。
同义词与相关术语
Leucotomy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神经外科干预手段,因伦理和副作用问题现已极少使用,但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技术演变,可参考神经医学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