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英语单词大全

kulturkampf是什么意思,kulturkampf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输入单词

常用词典

  • n. (德)文化争端(1873-1887年罗马天主教会和德国政府之间围绕教育和教职任命权进行的);世俗与教会之间的任何争端或斗争

  • 例句

  • He had become involved in what is known as the Investiture Dispute, a fierce Church-State Kulturkampf, revolving round the appointment of bishops.

    他卷入了史书所记载的“授职争议”,即一次围绕教会与国家之间有关任命主教问题的激烈的“文化冲突”。

  • He had become involved in what is known as the Investiture Dispute, a fierce Church-State Kulturkampf, revolving around the appointments of bishops.

    这是一次激烈的政教之间的文化斗争,斗争围绕着主教任命问题。

  • 专业解析

    Kulturkampf(文化斗争) 是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的一场重大政治与宗教冲突,特指由帝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领导、针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国家政策运动。其核心是新兴德意志国家(以普鲁士为主导)与天主教会(尤其是教宗庇护九世领导下的教廷)之间关于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威界限的激烈斗争。

    背景与起因:

    1. 德意志统一与世俗化浪潮: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国家权威。他深受当时欧洲世俗化(国家权力脱离宗教控制)思潮影响,认为天主教会对信徒的忠诚(尤其是对教宗的效忠)威胁到新生的民族国家认同和统一。天主教中央党在帝国议会中的影响力也被视为潜在的政治挑战。
    2. 教宗权威声明: 1864年教宗庇护九世发布《谬论举要》,谴责自由主义、理性主义等现代思想。1870年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通过“教宗无误论”信条,进一步强化了教宗的权威。这些举措被俾斯麦等新教主导的普鲁士精英视为对现代国家和科学进步的挑战。

    俾斯麦政府的主要措施:

    1. 《布道条例》(1871): 禁止神职人员在教堂进行“危害公共秩序”的政治宣传,旨在限制天主教对政治的干预。
    2. 《学校监督法》(1872): 将普鲁士的学校监督权从教会转移到国家政府手中,削弱教会对教育的控制。
    3. 《五月法令》(1873): 这是文化斗争的核心法律。它规定:
      • 国家有权干预神职人员的培养和任命(如要求神学院教育接受国家监督,神职人员需具备德国大学学历并通过国家考试)。
      • 限制教会行使惩戒权(如开除教籍需报告国家)。
      • 设立皇家法庭处理宗教事务上诉,挑战教会法庭的权威。
    4. 驱逐与监禁: 拒绝服从这些法令的主教和神父被罢免、逮捕、监禁或驱逐出境。许多教区因此陷入管理瘫痪。
    5. 《修会法》(1875): 解散除纯护理修会外的所有天主教修会,进一步打击教会的组织基础。

    结果与影响:

    1. 天主教徒的抵抗与团结: 俾斯麦的高压政策适得其反。天主教中央党在议会选举中席位大增,成为帝国议会第二大党。天主教徒在迫害下反而更加团结,对教宗的忠诚度增强。
    2. 社会动荡与政治僵局: 文化斗争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分裂和动荡。政府的严厉措施未能摧毁天主教会的抵抗,反而导致政治僵局。
    3. 俾斯麦的妥协与缓和: 到1870年代末,俾斯麦意识到文化斗争未能达到目的,且需要天主教中央党的支持来对抗日益壮大的社会主义运动。1878年新教宗良十三世上台后,双方开始秘密谈判。大部分反天主教法律在1879年至1887年间被普鲁士议会和帝国议会逐步废除或修改(尽管部分条款如民事婚姻法、国家对学校的监督权得以保留)。
    4. 深远影响: 文化斗争深刻影响了德国的政教关系,确立了国家在教育等领域的最终权威。它强化了德国天主教徒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组织(中央党),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魏玛共和国和联邦德国时期。它也成为了政教冲突和世俗化进程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资料

    Kulturkampf(文化斗争)是德语词汇,指19世纪后期德意志第二帝国政府与罗马天主教会之间围绕教育、宗教权力等问题展开的冲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源与基本含义

      • 由德语“Kultur”(文化)和“Kampf”(斗争)组成,字面意为“文化斗争”。
      • 专指1873年至1887年间,德国首相俾斯麦领导的政府与天主教会之间的对抗。
    2. 历史背景

      • 直接导火索是1870年教皇庇护九世宣布“教皇永无谬误”信条,强化教廷权威,引发德国政府担忧教会干预内政。
      • 德意志帝国统一后,政府试图削弱天主教会在教育和教职任命中的影响力,以巩固中央集权。
    3. 主要议题

      • 教育控制权:政府通过《五月法令》等法规,将学校监管权从教会收归国家。
      • 教职任命权:限制教会自主任命神职人员的权力,要求国家审批。
      • 婚姻登记世俗化:强制民事婚姻登记,削弱教会对婚姻事务的管辖权。
    4. 结果与影响

      • 初期政府采取强硬措施,但天主教徒通过组建中央党进行政治抵抗,最终双方妥协。
      • 长期来看,文化斗争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世俗政权与宗教传统的矛盾,也为德国政教分离奠定了基础。

    扩展补充:该词现也用于描述其他文化或意识形态冲突,但核心仍指向19世纪德国内部的特定历史事件。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