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dʒænsəˌnɪzəm/
n. 詹森主义
He became a follower of Jansenism, a fundamentalist version of the Christianity of his day.
他成为了詹森主义,当时一种*********原教旨主义的信徒。
詹森主义(Jansenism)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天主教内部的一场神学运动,起源于荷兰神学家科内利乌斯·詹森(Cornelius Jansen, 1585-1638)的著作《奥古斯丁论》(Augustinus)。该学说强调奥古斯丁神学中关于人性堕落、神恩不可抗拒及预定论的观点,反对耶稣会的"自由意志"学说,主张严格的道德戒律和禁欲生活。
神学基础:詹森主义认为人类因原罪彻底堕落,唯有通过神的恩典才能得救,且这种恩典仅赐予"被拣选者"。其核心可总结为公式:
$$
text{无恩典便无自由,恩典不可抗拒}
$$
这一观点直接继承自奥古斯丁,但被耶稣会批评为接近加尔文主义。
实践要求:信徒需通过苦修、频繁告解和严格纪律追求救赎。波尔罗亚尔隐修院(Port-Royal)成为该运动的实践中心,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在其《致外省人书》中为詹森主义辩护。
1653年,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论某些人的谬误》(Cum occasione),谴责詹森主义的五项主张。1713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颁布《上帝独子》通谕(Unigenitus),彻底将其定为异端。法国王室与教廷联合镇压,导致波尔罗亚尔隐修院于1709年被毁。
尽管被官方禁止,詹森主义深刻影响了法国启蒙运动。其"限制王权""教权独立"主张为宪政思想提供养分,帕斯卡的哲学著作更成为现代存在主义先驱。现代研究者如威廉·多伊尔(William Doyle)指出,该运动揭示了早期现代天主教内部改革与权威的张力。
Jansenism(詹森主义)是17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内部兴起的神学运动,由荷兰神学家Cornelis Jansen(1585-1638)提出,其核心思想强调严格的道德观与宿命论。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Jansenism主张人类因原罪彻底堕落,唯有通过神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且救赎仅限被“超自然决定论”选中的个体。这一教义挑战了当时天主教会主流的自由意志论,认为人的善行无法主动赢得救恩。
如今,“Jansenism”一词常被引申为形容宗教或道德上的极端严格主义。其历史文献(如《奥古斯丁书》)和争议仍是研究天主教改革与神学辩论的重要案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人物(如Jansenist信徒)或历史事件,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宗教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