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aɪsəɡlɒs/ 美:/'ˈaɪsəɡlɑːs/
n. 同言线;等语线(语言地图上标示不同语言特点的区域线)
isogloss(同言线)是语言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在地图上标示特定语言特征(如发音、词汇或语法)分布区域的边界线。这一术语由希腊语词根“iso-”(相同)和“glossa”(语言)组成,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 Bloomfield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isogloss用于揭示语言变体的地理分布规律。例如,英语中“submarine sandwich”在美国东北部多称为“grinder”,而在中西部则常用“hoagie”,两者使用区域的分界线即构成一条词汇isogloss。此类界线可通过方言调查数据绘制,帮助语言学家识别方言区域或语言演变路径。
需注意,isogloss具有动态性,可能随时间推移发生位移。当前数字工具(如GIS语言地图)已实现isogloss的三维可视化,进一步推动语言变迁研究(来源: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期刊)。
isogloss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主要用于描述语言特征的分布界线。以下是详细解释:
isogloss 指在语言地图上标示某一特定语言特征(如发音、词汇、语法等)分布区域的界线,称为“同言线”或“同语线”。它用于区分不同地区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例如,英语中是否保留词尾/r/发音的界线就是一条isogloss,北美不同地区对此特征的分布可通过该线划分。
isogloss 不仅适用于现代语言差异,还可用于历史语言学。例如,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演变过程中,元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在不同地区的推进速度可通过isogloss追踪。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语言学教材或方言地图集(如《剑桥英语方言辞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