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可怕
Are we ready to face his grinning hideousness yet?
我们准备好面对他的咧牙了么?
So that every shriek of every child at seeing your hideousness will be yours to cherish.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每个孩子在见到你时发出的尖叫声。
As we are normal persons, even we can see the hideousness of humanity that results in their fate of withering.
像我们平常人,我们能够看到丑陋人类的具有摧毁性宿命的结局。
n.|terribleness/fearfulness;可怕
hideousness 指某事物在外观、性质或效果上极度丑陋、令人震惊或厌恶的特性。它强调的不仅是普通的不美观,而是达到畸形、恐怖或道德上令人反感程度的丑陋,常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
具体解析如下:
核心含义与强度
hideousness 描述的丑陋具有极端性,远超常规认知。它可能指物理外貌的畸形(如严重毁容)、行为的邪恶(如残酷暴行),或场景的骇人(如灾难现场)。该词隐含着对观者造成的本能性排斥与心理不适。例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用其形容怪物外貌引发的恐惧:「我从未见过如此骇人(hideousness)的存在」。
词源与语义演变
源自中古英语 hidous(13世纪),由古法语 hidos 演变而来,原意与「恐惧」「战栗」相关(可能与拉丁语 hispidus「粗糙的」有联系)。词根隐含「因丑陋而颤栗」的心理反应,现代用法仍保留这种情感冲击力。
应用场景延伸
除形容实体事物(如建筑、伤痕),hideousness 也适用于抽象概念:
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其定义为「极度令人厌恶或惊骇的性质」。
文学与文化用例
作家常借 hideousness 强化主题张力。埃德加·爱伦·坡在《厄舍府的倒塌》中描绘宅邸「无法言喻的 hideousness」,象征家族的腐朽;乔治·奥威尔则在《1984》中用其隐喻极权主义的道德扭曲。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媒体常用该词强调事件的残酷性或设计的失败,如《卫报》曾评论某雕塑:「其 hideousness 成为市民抗议的焦点」,《纽约时报》亦用「the hideousness of the crime」描述恶性案件。
参考资料
hideousness 是形容词 hideous 的名词形式,核心含义为极端的丑陋或令人惊骇的性质。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义与用法
词源与词性
例句与语境
总结来说,该词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强调超出寻常的丑恶或恐怖特质。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可怕”“丑恶”或“可憎”等对应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