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糖尿
[医] 果糖尿症
果糖尿症(Fructosuria)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液中果糖排泄异常增多。根据《默克诊疗手册》,该疾病可分为两种类型:良性遗传性果糖尿症和酶缺乏相关果糖尿症。良性型由果糖激酶(ketohexokinase)功能缺陷引起,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通常无症状且无需特殊治疗;而另一类型可能与果糖代谢途径中的其他酶缺陷相关,可能伴随肝肾功能异常。
病因方面,《遗传学参考》指出,良性果糖尿症与位于9号染色体q22.3区域的_KHK_基因突变有关,导致果糖无法有效磷酸化,从而通过尿液排出。临床表现上,多数患者仅在实验室检测中发现尿果糖升高,少数可能出现进食含果糖食物后轻微腹痛或低血糖反应。
诊断需依赖尿还原物质检测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临床实验室医学杂志》。值得注意的是,该病需与糖尿病、果糖不耐受等疾病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为其他代谢异常。
“Fructosuria”是一个医学术语,指尿液中存在果糖(fructose)的异常情况。根据现有信息并结合医学背景知识,其解释如下:
良性遗传性果糖尿症(Hereditary Fructosuria)
由果糖激酶(fructokinase)缺乏引起。患者无法将果糖转化为后续代谢产物,导致血液和尿液中果糖水平升高。此类型通常无症状,无需治疗。
病理性果糖尿症
常与遗传性果糖不耐症(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 HFI)相关,由醛缩酶B(aldolase B)缺陷导致。患者摄入果糖后会出现低血糖、呕吐、肝损伤等严重症状,需严格避免果糖摄入。
建议有疑似症状者咨询专科医生,并通过权威医学文献或机构(如OMIM、NIH)获取更详细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