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ative language是什么意思,figurative language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形象语言;语言特色
例句
All of these would be examples of 'figurative language.'
所有这些例子都是‘比喻性语言’的例子。
The figurative language reinforces the reader's experience easily.
形象化的语言还易于加强读者的感受。
The writer or speaker clearly indicates he is 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作者或说话者清楚地表明了他正在使用比喻性语言。
If the author USES flashback, symbols, or figurative language, make note of it.
注意作者使用倒叙、象征或形象语言的地方。
The Bible USES figurative language regularly. List 10 examples of figurative language in the Bible.
圣经很有规律地使用比喻性语言。请举圣经中十个使用比喻语言的例子。
专业解析
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 是一种不直接使用词语字面意思,而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传达更丰富、更生动或更深层含义的表达方式。它与“直白语言”(Literal Language)相对,旨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唤起情感共鸣,或更精妙地描绘事物、概念或情感。其核心在于“言在此而意在彼”。
核心特点与常见类型
- 非字面性: 词语或短语的含义超越了其词典定义。例如,说“他的心碎了”(His heart broke),并非指心脏物理破裂,而是表达极度悲伤。
- 增强表达效果: 通过创造意象、引发情感、制造幽默或讽刺等,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 激发联想: 引导读者在字面意义之外进行思考和联想,理解隐含的深层含义。
主要类型包括:
- 明喻(Simile): 使用“像”、“如”、“仿佛”等词明确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相似点。
- 例: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Her smile is as bright as sunshine.) - 来源:常见修辞手法,《现代汉语修辞学》
- 隐喻(Metaphor): 不借助比喻词,直接将一事物说成另一事物,暗示其相似性,比明喻更含蓄有力。
- 例:时间就是金钱。 (Time is money.) - 来源:常见习语,语言学基础概念
- 拟人(Personification): 赋予非人类的事物(动物、物体、自然现象、抽象概念)以人类的特征、情感或行为。
- 例:风儿在轻声歌唱。 (The wind whispered through the trees.) - 来源:文学创作基础,《文学理论导论》
- 夸张(Hyperbole): 为了强调或制造特定效果(如幽默、戏剧性)而故意言过其实。
- 例:我饿得能吃下一头牛。 (I'm so hungry I could eat a horse.) - 来源:日常表达与修辞格
- 转喻(Metonymy): 用与某事物密切相关(如部分、容器、产地、象征物)的另一事物名称来指代该事物本身。
- 例:白宫对此事发表了声明。(The White House issued a statement.) - 用“白宫”指代“美国政府”。 来源:语言学与修辞学理论
- 提喻(Synecdoche): 转喻的一种特殊形式,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整体代替部分,或用材料代替事物。
- 例:我们需要更多人手。(We need more hands.) - 用“人手”(部分)指代“工人”(整体)。 来源:修辞学分析
- 象征(Symbolism): 使用一个具体的事物(象征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 例:鸽子常常被用作和平的象征。 (The dove is often a symbol of peace.) - 来源:文化象征研究,《符号学基础》
- 反语(Irony): 实际表达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常用于表达讽刺或幽默。包括言语反语、情境反语和戏剧反语。
- 例(言语反语):在一个倾盆大雨的日子说:“今天天气真好啊!” (Saying "What lovely weather!" during a downpour.) - 来源:文学与日常语言中的反语现象
功能与价值
比喻性语言广泛应用于:
- 文学创作: 诗歌、小说、戏剧的核心表达手段,塑造意象、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 日常交流: 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如谚语、习语)。
- 广告与宣传: 吸引注意力,激发情感共鸣,塑造品牌形象。
- 演讲与说服: 增强感染力,使观点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比喻性语言是人类语言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核心体现。它突破了字面意义的限制,通过联想、比较和象征,构建起更丰富、更深刻、更具美感的表达世界,是理解文学、艺术乃至日常沟通中深层含义的关键。
网络扩展资料
Figurative Language(比喻性语言) 是一种通过非字面含义的表达方式,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传递深层意义或增强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它与“字面语言”相对,常用于文学、诗歌、日常交流中,使描述更生动、情感更鲜明。
主要类型与示例
-
比喻(Simile & Metaphor)
- 明喻(Simile):用“像”“如”等词直接比较。
例: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 暗喻(Metaphor):隐含比较,不借助连接词。
例:时间是一剂良药。
-
拟人(Personification)
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特征或行为。
例:风儿在低声吟唱。
-
夸张(Hyperbole)
通过夸大表达强调效果。
例:我饿得能吃下一头牛。
-
象征(Symbolism)
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例:鸽子象征和平。
-
反讽(Irony)
表面含义与实际意图相反,制造反差。
例:大雨中他说:“今天真是个好天气!”
作用与意义
- 增强感染力:通过形象化描述引发读者联想(如用“心碎”表达悲伤)。
- 简化复杂概念: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用“冰山一角”形容问题的局部)。
- 创造艺术性:在文学中构建独特意境,提升文本深度。
与字面语言的区别
- 字面语言:直接陈述事实(如“天气很热”)。
- 比喻语言:间接表达,依赖语境理解(如“太阳像火炉炙烤大地”)。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可提供文本片段进行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