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ɜːlkɪŋ/
n. 妖精之王
'father, father, can't you hear what the Erlking.
爸爸,爸爸,你没听见妖精之王在轻声。
Erlking(德语:Erlkönig)是欧洲民间传说与文学中的超自然生物,其名称直译为“桤木王”(Alder King)。该词源于德语对丹麦民间传说中“精灵之王”(Elverkonge)的误译,由歌德在其1782年的叙事诗《魔王》(Der Erlkönig)中塑造为经典文学形象,并因舒伯特的同名艺术歌曲而闻名全球。
“Erlking”源自丹麦民间传说中的“ellerkonge”(精灵之王),18世纪德国作家赫尔德在翻译北欧民谣时误将“eller”(精灵)写作“Erl”(桤木),从而创造了“Erlkönig”一词。在日耳曼民俗中,桤木常被视为通往冥界的象征,Erlking因此被描绘为栖息于森林深处的邪灵,以诱捕人类(尤其是儿童)灵魂为乐。
在歌德的诗作《魔王》中,Erlking被塑造为致命诱惑者:
"Willst, feiner Knabe, du mit mir gehn?
Meine Töchter sollen dich warten schön..."
(“可爱的孩子,跟我去吧?
我的女儿们会殷勤伺候你…”)
诗歌描述一位父亲怀抱病儿策马夜行,Erlking以甜蜜承诺引诱孩子,最终导致其死亡。歌德将Erlking的台词设计为渐进式胁迫——从利诱(游戏、鲜花)到威胁(暴力抢夺),象征疾病对生命的侵蚀过程。
1815年,舒伯特为歌德的诗谱写了同名艺术歌曲(D.328),通过钢琴伴奏中急促的三连音模仿马蹄声,以及人声分饰四角(叙述者、父亲、孩子、Erlking),强化了诗歌的戏剧张力。该作品成为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作,进一步固化了Erlking作为“死亡化身”的文化符号。
Erlking的形象融合了多重原型:
权威参考资料
“Erlking”是一个具有文学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词义
该词直译为“妖精之王”或“魔王”,指代传说中森林里的超自然存在,常与危险、诱惑或死亡相关联。
文学出处
最著名的引用来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97年的叙事诗《魔王》(德语:Erlkönig)。诗中描绘了一位父亲怀抱病重儿子骑马穿越森林,孩子因幻觉被魔王引诱而最终死亡的悲剧。
文化象征意义
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Erlking常被赋予双重意象:既是自然力量的化身,也象征无法逃避的死亡命运。例如,舒伯特曾将歌德的诗谱写成同名艺术歌曲,强化了其神秘色彩。
现代衍生用法
该词偶尔用于描述具有危险魅力的角色,或隐喻不可抗拒的毁灭性力量。例如提到的2003年动画短片《The Erlking》,即通过视觉化手法重新诠释了这一主题。
注意:该词源自德语“Erlkönig”,原指北欧神话中的精灵王,但歌德在创作时可能混淆了丹麦语“ellerkonge”(精灵王)的翻译,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学形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