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的爱;永无止境的爱
With my endless love and thanks.
包含我无尽的爱与感谢。
Endless love in perfect harmony.
无尽的爱在完美和谐。
You'll always be my endless love.
你永远是我无尽的爱。
I've found in you my endless love.
我在你那找到了我永恒的爱。
What I pursue is the endless love.
我所追求的是无尽的爱。
"Endless Love" 是一个英语复合词或短语,由形容词 "endless"(无尽的)和名词 "love"(爱)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一种在时间、深度或强度上被认为没有边界、不会终止或消耗殆尽的强烈情感连接或爱恋。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权威参考:
Endless (adj.)
源自中古英语,意为“没有终点或界限的”(having no end or limit)。它强调时间上的永恒性(如持续到永远)或程度上的无限性(如无穷无尽)。
来源参考: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词条 "endless"。
Love (n.)
古英语词汇,指对他人深刻的感情依恋、强烈的喜爱或亲密联结,涵盖亲情、爱情、友情等多种形式。在"endless love"中,多指浪漫关系中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深情。
来源参考: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词条 "love"。
永恒性与承诺
"Endless love" 常象征至死不渝的忠诚,如婚姻誓言中的“至死不分离”。文学中常见于描述超越生死的爱情,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爱是永恒的星光”(Love's not Time's fool… )。
文学参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Sonnet 116)。
情感的无边界性
心理学视角下,这种爱代表无条件接纳与支持,不受外界条件或时间流逝影响。心理学家Robert Sternberg在“爱情三角理论”中指出,完美的爱需包含激情、亲密与承诺,而“endless love”强调承诺的持久性。
学术参考: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流行文化中的符号化
1981年同名歌曲《Endless Love》(Diana Ross & Lionel Richie)将其塑造为理想化爱情的代名词,歌词“Two hearts that beat as one”凸显灵魂契合的永恒感。
文化参考:歌曲《Endless Love》,美国Billboard百强单曲榜冠军(1981)。
哲学视角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探讨“爱欲”(Eros)作为追求永恒美的动力,与“endless love”中追求不朽的精神内核呼应。
哲学参考:Plato, Symposium, 385–370 BCE.
社会学意义
社会学家Anthony Giddens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中提出,现代人追求“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即基于情感满足而非社会约束的长期联结,与“endless love”的自主永恒性相关。
学术参考:Giddens, A.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应用参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亲密关系维护指南。
“Endless love” 不仅描述爱的持久状态,更承载人类对情感联结的理想化追求——在有限生命中寻找无限意义的象征。其权威性源于跨学科验证,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心理学,均承认“永恒之爱”作为文化原型的深刻影响。
“Endless Love”是一个由形容词endless(无尽的)和名词love(爱)组成的英语短语,直译为“无尽的爱”或“永恒的爱”。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了解具体作品或更丰富例句,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