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重脚目
Embrithopoda(意为"沉重的足")是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目,属于真兽下纲中的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主要存在于古近纪(约5600万至2300万年前)。该目动物以独特的骨骼结构和生态特征著称,其化石记录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亚大陆。
形态特征与代表物种
最具代表性的属是Arsinoitherium,其最显著特征是头颅顶部成对的空心角状结构,由骨核与角质鞘组成,这种结构与犀牛角有本质区别。体型可达3.5米长,1.8米高,体重估计3-4吨,四肢粗壮呈柱状以适应庞大身躯。
演化地位
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Embrithopoda与海牛目、蹄兔目有较近亲缘关系,属于非洲兽演化支中的早期分化类群。2021年《自然》杂志刊载的形态学分析表明,它们与始祖象存在趋同演化特征。
生态环境
牛津大学古生物学团队在埃及法尤姆洼地的研究发现,Arsinoitherium化石多出现在河岸沉积层,牙齿形态学显示其食性以柔嫩水生植物为主,说明该类群高度依赖湿地生态系统。
灭绝原因
根据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研究,该目动物在渐新世末期消失,可能与当时非洲大陆干旱化导致湿地缩减有关,种间竞争压力加大加速了其灭绝进程。
Embrithopoda(重脚目)是一个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类群名称,其含义与演化背景如下:
学名定义
Embrithopoda来源于希腊语词根,由embritho-(含义尚不明确,可能表示“沉重”或“坚固”)和-poda(意为“足”)组成。该学名最早由古生物学家用于描述一类具有特殊骨骼结构的史前动物。
分类与特征
化石发现
代表性物种如重脚兽(Arsinoitherium)的化石在埃及、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地被发现,显示其曾广泛分布于古地中海沿岸。
演化意义
该类群可能通过适应热带草原环境发展出厚重体型,但最终因气候变化或竞争灭绝。其解剖特征为研究非洲兽类的早期分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注:由于该词为古生物学专有名词,现代词典中通常仅作简要解释,更多细节需参考古生物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