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clesiastes是什么意思,Ecclesiastes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ecclesiastes英标
美:/'ɪˌkliːziˈæsˌtiz/
常用词典
n. 传道书
例句
Ecclesiastes 2:23 continues this theme.
传道书2:23延续了这一主题。
I Ecclesiastes was king over Israel in Jerusalem.
我训道者,曾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君王。
There are, however, also intellectual arguments in Ecclesiastes.
但《传道书》派的人仍然有纯智的论据。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Old Testament, Ecclesiastes).
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旧约·传道书》。
Ecclesiastes 1:12 I the Preacher was king over Israel in Jerusalem.
传1:12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同义词
n.|Koheleth;传道书
专业解析
Ecclesiastes(中文常译作《传道书》)是《希伯来圣经》(Tanakh)和《基督教旧约》中的一卷智慧文学书卷,其名称与核心含义如下:
一、词源与字面意思
- 希腊语来源: 名称源自《七十士译本》(希腊语旧约译本)中的“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Ekklēsiastēs),意为“集会中讲话的人”或“传道者”。
- 对应希伯来语: 书中作者自称“קֹהֶלֶת”(Qoheleth),该词源于词根“קהל”(qahal),意为“集会”。因此,“Qoheleth”可理解为“召集会众并讲道的人”,即“传道者”或“集会宣讲者”。
二、书卷核心内容与主题
《传道书》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传道者”(Qoheleth)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与反思,核心主题包括:
- 虚空的虚空(Hebel): 书中反复强调“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1:2)。希伯来词“הֶבֶל”(hebel)原指“气息”或“雾气”,引申为“短暂、虚幻、无实质意义”。作者观察自然循环、人类劳碌、智慧与愚昧、财富与享乐后,感叹一切努力在永恒与死亡面前显得徒劳。
- 日光之下的局限: 作者立足于“日光之下”(即人类有限的经验范畴),承认人类无法完全理解神的作为和宇宙的终极秩序(传3:11, 8:17)。智慧虽有益,却无法参透万事。
- 对享乐与劳碌的辩证: 书中不否定适度享乐的价值(如饮食、工作带来的满足),但指出若将其视为人生终极目标,则仍是“捕风”(传2:24-26, 5:18-20)。财富与地位亦充满不确定性。
- 敬畏神的劝诫: 在探讨诸多矛盾与困惑后,结论指向信仰:“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传12:13)。敬畏神是超越“虚空”的根基。
三、作者与历史背景
- 传统上归因于所罗门王,因其智慧与财富符合书中描述(传1:1, 1:16)。但现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成书于波斯时期后期或希腊化早期(约公元前3世纪),作者借用所罗门的身份表达哲思。
- 其思想反映了以色列智慧传统在遭遇社会动荡、信仰危机后的深度反思,融合了以色列信仰与当时普遍的哲学怀疑思潮。
四、哲学与神学意义
- 存在主义先驱: 《传道书》直面人生的荒诞性、死亡的必然性与认知的有限性,被视为古代近东罕见的“存在主义”文本,深刻探讨了意义危机。
- 平衡的智慧: 它既否定盲目乐观,也拒绝彻底绝望,主张在承认现实局限的同时,以敬畏神的态度拥抱生活馈赠(工作、关系、简单的快乐),体现了务实而深刻的生存智慧。
- 《圣经》中的独特声音: 其质疑与忧郁的基调在《圣经》中独树一帜,展现了信仰对生命复杂性的包容与诚实探讨。
权威参考来源
- 《牛津圣经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 - "Ecclesiastes, Book of" 条目,详述其文学形式、主题及历史背景。
- 《锚点圣经词典》(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 "Qoheleth" 条目,深入分析词汇、作者及神学思想。
- 《新牛津注释圣经》(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 《传道书》导论及经文注释,提供学术性解读。
- 《犹太研究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Judaica) - "Ecclesiastes" 条目,涵盖犹太传统解读与批判研究。
(注:因链接生成限制,以上来源为公认学术出版物,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
网络扩展资料
Ecclesiastes(发音:英音 [iːˌkliːziˈæstiːz],美音 [ɪˌkliziˈæsˌtiz])是《圣经·旧约》中的一卷书,通常译为《传道书》。以下是详细解析:
-
词源与含义
该词源于希腊语 Ekklēsiastēs,意为「集会中的讲道者」,对应的希伯来语词为 Qoheleth(传道者)。书名体现了作者以智者身份对人生意义进行反思的立场。
-
核心主题
书中通过大量哲学思辨探讨「虚空」(hevel)的概念,认为世俗追求如劳碌、财富、享乐皆为捕风,最终提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的结论。例如第5章提醒信徒在圣殿中需谨慎言行(参考)。
-
作者争议
传统归因于所罗门王,但现代研究认为成书时间晚于所罗门时代,可能由匿名犹太智者撰写,采用所罗门口吻增强权威性。
-
文学地位
作为《智慧文学》代表作,其辩证风格与《箴言》《约伯记》形成互补,反映了古希伯来思想中对生命意义的深度追问。
注:发音差异主要源于英美音标体系,美式发音弱化第一个元音,更强调第二个音节。如需进一步了解书卷结构或经文案例,可查阅圣经原文或注释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