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daɪ'prəʊtɒn/
n. [核] 双质子
diproton(双质子) 指的是一种假想的、由两个质子(氢原子核)直接结合而成的核系统或粒子。它并非自然界中稳定存在的粒子或原子核。
物理本质与不稳定性: 在标准核物理框架下,自由的两个质子无法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束缚态(即稳定的双质子核)。主要原因在于质子带正电荷,它们之间存在强大的库仑排斥力。虽然核子(质子和中子)之间在极短距离内(约1-2飞米)存在强相互作用(核力),这种力是吸引力且比库仑力更强,但对于两个质子组成的系统,核力的吸引力不足以克服库仑排斥力而形成稳定的束缚态。因此,纯粹的diproton(²He,氦-2核)在基态(能量最低状态)是不稳定的,会瞬间衰变回两个质子。
共振态与实验观测: 尽管稳定的diproton不存在,物理学家在实验中观测到了diproton的“共振态”。共振态是一种准束缚态,它具有一定的寿命(虽然非常短暂,通常在10^{-21}秒量级),之后会衰变。例如,通过特定的核反应(如质子-质子散射),可以探测到²He核在激发态的能量区域存在共振现象,这表明两个质子可以短暂地形成一个关联非常紧密的系统,然后迅速分离。这种共振态有时也被非正式地称为diproton态。
理论意义与天体物理关联:
Diproton (双质子) 主要指由两个质子组成的、不稳定的核系统。其基态无法稳定存在,但存在短暂的共振态。对diproton的研究对于理解核子间相互作用(特别是质子-质子力)和恒星内部氢聚变反应的初始步骤至关重要。
来源参考:
单词diproton 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Diproton 是一个物理学术语,由前缀 di-(意为“双”)和 proton(质子)组成,字面含义为“双质子”,指两个质子结合形成的系统或粒子。
科学背景
在核物理中,双质子(diproton)理论上指两个质子通过核力结合的短暂状态。然而,由于质子间存在强烈的库仑排斥力,稳定的双质子核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这一概念常出现在粒子物理实验或理论模型中,用于研究极端条件下的核相互作用。
实际应用
相关术语对比
需注意与氦-2(²He)的区别:氦-2是含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同位素(极不稳定),而双质子(diproton)不含中子。
若需进一步了解质子(proton)的基础概念,可参考其定义:质子是带正电荷的亚原子粒子,存在于原子核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