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kɒnʃəns/ 美:/'ˈkɑːnʃəns/
良心
复数:consciences
高中,CET4,CET6,考研,GRE,GMAT
n. 道德心,良心
n. (Conscience)人名;(法)孔西延斯
Don't upset your conscience about it.
别为这件事把自己搞得良心不安。
In all conscience, it is really your fault.
凭良心说这件事确实是你的不对。
Objectively speaking, 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 in this matter, it is only a matter of conscience.
这件事客观来讲没有对错,只关乎良心。
You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 you should have a clear conscience.
你没做错什么 你应该觉得毫无内疚
He lay awake, scourged by his conscience.
他备受良心的折磨,不能入睡。
We cannot in all conscience refuse to help.
凭良心我们不能拒绝去帮助别人。
Emilia is the voice of conscience in the play.
埃米莉亚在这出戏中是良知的代言人。
He refused for reasons of conscience to eat meat.
他为了良心好过而拒绝了吃肉。
Her conscience pricked her as she lied to her sister.
她对姐姐撒谎时良心上感到很不安。
a clear conscience
问心无愧
guilty conscience
内疚
have no conscience
没有良心;不辨是非
social conscience
社会道德
in all conscience
凭良心;当然;公平地说
conscience(良心)是一个核心的道德概念,指个人内心辨别是非、善恶,并据此指导自身行为的内在意识或道德判断能力。它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道德判断的核心功能
良心是人内在的道德指南针,帮助个体识别行为、意图或决定的道德属性(对/错、善/恶)。它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内心的道德标准或社会公认的伦理规范。这种判断功能是良心最本质的特征。
行为驱动与约束机制
基于道德判断,良心会驱动个体去做其认为正确的事(例如帮助他人、诚实守信),同时约束个体避免去做其认为错误的事(例如撒谎、伤害他人)。当行为违背良心时,个体会产生内疚、羞愧或不安的情感反应(即“良心不安”);当行为符合良心时,则可能产生满足感或平静感。
情感体验的组成部分
良心不仅涉及理性判断,也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违背良心带来的内疚感或自责感,以及遵循良心带来的安宁感,是道德行为重要的内在奖惩机制。这种情感维度使得良心成为强大的行为调节力量。
个体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虽然良心是个人内在的,但其内容和标准并非天生,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教养、文化熏陶、社会规范内化以及个人反思逐渐形成的。因此,良心是个体道德自主性与社会文化影响的结合体。
文化视角下的“良知”
在中文语境中,“良心”常与儒家思想中的“良知”概念相联系。孟子认为“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不学而能的道德本能(如恻隐之心),是区分人与禽兽的关键。这与西方哲学中强调理性判断的“conscience”有相通之处,都指向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能力。
权威参考来源:
conscience/良心是根植于个体内心、融合了道德判断、情感体验和行为驱动的综合机制,是引导人向善避恶、实现道德自律的核心心理能力。其形成与发展受到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Conscience” 是一个英语名词,发音为 /ˈkɑːnʃəns/,表示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用于区分行为的是非对错。以下是详细解释:
源自拉丁语 conscientia(由 con-(共同)和 scire(知道)组成),原意为“共同知晓”,后演变为“内心的道德感知”。
指个体基于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对自身行为、意图产生的是非判断力。例如:
短语搭配
文化语境
“Conscience” 强调内在的道德指引,与具体行为的是非判断紧密相关。正确使用需注意与“conscious”的拼写及含义区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