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ucius是什么意思,Confucius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confucius英标
美:/'kənˈfjuːʃəs/
常用词典
n. 孔子(中国哲学家,教育家)
例句
Hundreds of people took part in a ceremony at the Temple of Confucius in his hometown of Qufu, Shandong Province.
数百名群众在孔子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庙参加了纪念典礼。
Confucius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ndividuals in human history.
孔子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Confucius i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ages.
孔子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圣人。
The doodle is the latest in the recent rehabilitation of Confucius.
在近来孔子复兴热中,这个涂鸦是最新的表现。
Confuciu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kindness, duty and order in society.
孔子强调了善良、责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Unlike Confucius, Socrates was not asked by rulers how to govern effectively.
与孔子不同,苏格拉底没有被统治者问及该如何有效治理国家。
Confucius said food and belief.
孔子说,那就要有粮食和信仰。
常用搭配
confucius institute
孔子学院(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confucius temple
孔庙
专业解析
孔子(Confucius,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文明两千余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以下是其核心内涵的详细阐释:
一、历史身份与地位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他系统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奠定儒家经典体系,被后世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二、核心思想体系
-
“仁”的哲学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道德责任。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主张以同理心构建社会伦理。这一理念被联合国视为“全球伦理黄金法则”。
-
“礼”的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和谐的行为规范,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通过礼仪教化实现阶层间的尊重与协作,避免社会动荡。
-
教育平等与因材施教
他首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质调整教学方法,这一理念载入《礼记·学记》。
三、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 文化传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科举制度以《四书五经》为基准,塑造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 现代意义:孔子倡导的“和为贵”“见利思义”等思想,为当代社会治理、商业伦理提供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以表彰其教育理念的普世价值。
四、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孔子研究院《论语诠解》
-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儒家传统与启蒙精神》
- 中华书局《孔子家语通解》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孔子教育奖”专题
网络扩展资料
“Confucius” 是孔子的英文译名,源于拉丁语对“孔夫子”(Kōng Fūzǐ)的音译。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和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符号,其含义与历史地位可通过以下维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
词源:
- 拉丁语形式Confucius 由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6世纪引入西方,是对“孔夫子”的拉丁化音译。“夫子”在春秋时期是对学者或教师的尊称,体现其“万世师表”的地位。
- 现代汉语中对应“孔子”(Kǒngzǐ),其中“子”为尊称,类似“Master”或“Teacher”。
-
发音与拼写:
- 英式发音 /kənˈfjuːʃəs/,美式发音 /kənˈfjuːʃəs/;
- 注意与“孔丘”(本名)区分,西方文献中统一用Confucius 指代。
二、作为历史人物的解析
1.身份与时代背景
- 思想家与教育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生于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学礼乐。他周游列国倡导“仁政”,晚年编订《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奠定儒家思想体系。
- 政治家与改革者:
曾任鲁国中都宰、大司寇等职,推行社会治理改革,主张“礼治”与“德政”,但因与统治者理念不合而辞官游历。
2.核心哲学思想
- 仁(Ren, 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基于同理心的道德关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 礼(Li, 礼):
强调社会规范与仪式,主张通过礼仪重建社会秩序,反对形式主义,注重道德动机。
- 义(Yi, 义):
指公正与责任,要求行为符合伦理准则,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 正名(Rectification of Names):
主张名实相符,通过规范社会角色(如君君臣臣)维护秩序。
3.教育理念
- 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招收平民学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 六艺(Six Arts):
课程涵盖礼、乐、射、御、书、数,结合品德培养与实践技能。
-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倡导“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
1.儒家制度化与神化
- 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开启帝王尊孔传统。
- 唐代起孔庙遍及州县,宋明理学进一步将其思想体系化,清代称其为“至圣先师”。
2.全球传播与争议
- 东亚文化圈: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伦理与政治制度。
- 西方接受史: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思想家将孔子视为理性主义代表;现代汉学则批判其维护等级制度的一面。
3.现代符号意义
- 作为中华文化的全球象征,孔子学院成为文化输出载体;其生日(9月28日)被定为“全球教师日”之一。
- 当代对其思想的重新解读聚焦于“和谐”理念与伦理普世性。
四、常见语境与术语拓展
-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以孔子学说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涵盖伦理学、政治学与教育学。
- Analects of Confucius(《论语》):弟子编纂的语录集,记录其言行,如“克己复礼为仁”。
- Junzi(君子):孔子理想中的道德完人,与“小人”相对,强调修身与责任。
“Confucius”不仅是历史人物的代称,更代表一种文化基因,其思想通过教育、政治与伦理渗透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并在全球语境中持续引发对话。理解该词需结合其哲学内涵、历史演变与跨文化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