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英语单词大全

coherer是什么意思,coherer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输入单词

coherer英标

英:/'kəʊ'hiːrə/ 美:/'koʊˈhɪrər/

词性

复数 coherers

常用词典

  • n. 粉末检波器

  • 专业解析

    Coherer(中文常译为“金属屑检波器”或“粉末检波器”)是无线电技术发展早期使用的一种关键无源器件,主要用于检测高频电磁波(无线电波)信号。其工作原理基于松散金属颗粒在电磁波作用下的特殊电学特性变化。

    1. 基本结构与状态:一个典型的 coherer 由一个两端装有电极的玻璃管构成,管内填充有极细的金属屑(通常是镍银合金粉末)。在常态(无信号)下,这些金属屑之间接触不良,呈现高电阻状态(通常为数兆欧姆),因此几乎没有电流能通过它。

    2. 工作原理 - “相干”效应:当有足够强度的高频电磁波信号(例如由火花隙发射机产生的)作用在 coherer 上时,管内松散的金属屑会因电磁场的作用而发生微小的振动或调整。这导致金属屑颗粒之间突然形成更紧密、更连续的接触链,使得 coherer 的整体电阻急剧下降(可降至几百甚至几十欧姆),进入低电阻状态(“相干”状态)。此时,若有外部直流电路(如电池和继电器串联)连接到 coherer 上,就会有显著的电流通过。

    3. 信号检测与复位:这种电阻的骤降使得 coherer 能够导通一个原本断开的直流电路。这个直流电路通常连接着一个继电器或电报记录器。当 coherer 因接收到无线电信号而导通时,继电器被吸合,可以驱动发声器(如蜂鸣器)发声、点亮灯泡或在纸条上划出记号,从而实现对无线电信号的检测和记录。然而,coherer 一旦进入低阻状态,会保持该状态,即使信号消失。因此需要一个复位机制(通常是轻敲或振动玻璃管)来打散重新聚集的金属屑,使其恢复高阻状态,准备接收下一个信号。

    4. 历史意义与发明:Coherer 是无线电接收技术的奠基性器件。它由法国物理学家爱德华·布兰利于1890年左右发明。英国物理学家奥利弗·洛奇爵士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命名(“coherer”意为“使凝聚之物”),并在1894年公开演示了用其检测无线电波。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在其开创性的无线电报系统中广泛采用了 coherer,使其成为早期无线电接收机的核心元件,在诸如船舶通信(著名的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使用了马可尼系统)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

    5. 局限性与替代:尽管具有历史重要性,coherer 存在显著缺点:灵敏度较低且不稳定、需要机械复位、响应速度慢、易受干扰。随着电子学发展,它在20世纪初很快被更灵敏、可靠且无需复位的新型检波器所取代,如晶体检波器(猫须探测器)和随后的真空管检波器/放大器。

    Coherer 是利用松散金属屑在电磁波作用下电阻骤降的特性来检测早期无线电信号的无源器件。它是无线电接收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由布兰利发明、洛奇改进命名、马可尼推广应用于无线电报,但因其固有缺陷很快被更先进的电子器件所淘汰。

    网络扩展资料

    Coherer(金属粉末检波器)是一种早期无线电技术中用于检测电磁波的装置,其名称源于动词“cohere”(黏合、一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功能
      Coherer由金属粉末(如镍、银)填充在玻璃管中制成,两端连接电极。当接收到电磁波(如无线电信号)时,金属颗粒会因电磁作用黏结成导电状态,从而触发电路响应。这一特性使其成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无线电接收器的核心元件。

    2. 历史背景
      它由法国物理学家Édouard Branly于1890年发明,后经改进应用于马可尼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推动了早期无线电报的发展。

    3. 工作原理
      未受电磁波作用时,金属粉末因松散排列而电阻较高;受电磁波激发后,颗粒黏结导致电阻骤降,电流通过并触发外部设备(如电报机或蜂鸣器)。使用后需轻敲复位至绝缘状态。

    4. 词源与关联
      名词“coherer”源自动词“cohere”,意为“黏合、逻辑一致”,既描述其物理特性(金属颗粒黏结),也隐含信号检测的稳定性要求。

    5. 应用与局限性
      主要用于早期无线电报接收,但因灵敏度低、需手动复位等缺陷,后被更先进的检波技术(如晶体检波器、真空管)取代。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