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修道士,住院修士 (coenobite的变形)
Coenobitism(集体修道制度)是基督教修道传统中一种以团体生活为核心的修行模式。该词源自古希腊语"κοινόβιον"(koinóbion),字面意为"共同生活",指修士们在固定场所内遵守统一戒律、共享财产并服从固定管理体系的宗教组织形式。
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的《基督教修道制度史》记载,coenobitism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埃及的圣帕科米乌斯(Saint Pachomius)。他建立了首个规范化的修道团体,制定了包含共同祈祷、劳动分工和纪律约束的《帕科米乌斯会规》,这一模式后来成为东方基督教修道院的标准模板。
现代宗教研究中,coenobitism常与eremitism(隐士独修)形成对比。剑桥神学院宗教比较研究显示,集体修道制度的核心特征包含三个方面:①统一的日常作息表(horarium);②通过院长(abbot)实施的层级管理制度;③经济自给与财产共有原则。这种制度在中世纪经本笃会发展完善,影响了西欧数百座修道院的建立。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coenobitism对西方社会制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哈佛大学历史系研究指出,其团体管理模式为后世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组织架构提供了原型参考,而共同生活理念则影响了基督教乌托邦社群的实践。
“Coenobitism”是一个宗教相关的术语,其核心含义可总结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修道士的集体修道生活制度,强调修士们在修道院内的共同居住与纪律化管理。其核心特点包括:
2. 词源背景
该词源自希腊语:
3. 相关对照
区别于其他修道形式:
4. 现代应用
现多用于历史/宗教学术领域,如研究本笃会(Benedictines)等传统修会的组织形态。发音需注意英式[si:'nəbaɪtɪzəm]与美式[si'nəbaɪtɪzəm]的重音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