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pleve是什么意思,champleve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雕刻七宝
adj. 雕刻后填上油漆的
专业解析
champlevé(发音:/ˌʃɒ̃ləˈveɪ/),中文译为錾胎珐琅或凹纹珐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金属珐琅工艺技法。其核心特点在于:
-
工艺原理
工匠首先在金属胎体(通常为铜或青铜)表面雕刻或錾刻出凹陷的图案区域,形成一个个“凹槽”(cell)。随后在这些凹槽中填入不同颜色的玻璃质珐琅釉料。最后,将整个器物放入窑炉中高温烧制,使釉料熔融、玻化并牢固附着在金属胎上。烧制后通常会对表面进行打磨抛光,使金属凸起部分(未被雕刻掉的部分)与填平的珐琅釉面齐平、光滑。
-
与景泰蓝(Cloisonné)的区别
这是两种常被混淆的珐琅工艺。关键区别在于图案分隔方式:
- Champlevé (錾胎珐琅):图案凹槽是通过直接在金属胎体上挖凿形成的。金属胎体本身构成了图案的凸起分隔线(类似于“阳文”)。
- Cloisonné (景泰蓝):图案区域是用焊接或粘贴的纤细金属丝(金、银、铜丝) 围出来的小隔间(cloisons),再填入珐琅釉料。金属丝是后加的,形成分隔线(类似于“阴文”)。
-
历史渊源与应用
Champlevé工艺源远流长,尤其在欧洲中世纪(约11-13世纪)达到艺术高峰:
- 起源:可追溯至古凯尔特人和古罗马时期的金属制品。
- 中世纪鼎盛:法国利摩日(Limoges)、德国莱茵兰地区、西班牙等地成为重要中心。主要用于制作宗教圣物盒、圣像牌、十字架、圣杯、书籍封面等奢华器物。这些作品常以铜胎为底,凹槽内填充鲜艳的珐琅釉(如蓝色、绿色、白色、黄色),金属凸起部分有时会镀金,细节处可能辅以刻线装饰(engraving)。
- 其他地区:中国在明代也曾发展出类似的錾胎珐琅工艺。
- 现代应用:至今仍被珠宝设计师和艺术家用于创作独特的首饰、装饰品及艺术品。
-
词源与字面意义
“Champlevé”一词源自法语,由“champ”(意为“田野”或“平面区域”)和“levé”(意为“升起”或“凸起”)组合而成。其字面含义形象地描绘了工艺特点:凸起的金属部分(levé)围绕着凹陷的填充区域(champ)。
权威参考资料:
- 大英百科全书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对珐琅工艺(Enamelwork)的详细分类和历史介绍中,明确区分了Champlevé和Cloisonné工艺的定义和特点。 (来源: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Enamelwork)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其馆藏中世纪装饰艺术品的介绍中,详细描述了利摩日Champlevé珐琅的制作工艺、风格特征和历史背景,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实例。 (来源: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Medieval Decorative Arts)
- 故宫博物院 在介绍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时,亦将“錾胎珐琅”作为独立的工艺门类进行阐述,并指出其与掐丝珐琅(景泰蓝)的区别。 (来源:故宫博物院 - 珐琅器工艺)
网络扩展资料
"Champlevé" 是源自法语的工艺术语,主要用于描述一种金属珐琅工艺技术及其成品,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形容词:指通过在金属表面雕刻凹槽并填充彩色珐琅后烧制的工艺()。例如:"a champlevé brooch"(一件采用凹雕珐琅工艺的胸针)。
- 名词:指采用该工艺制作的珐琅制品(),常见于珠宝、器皿或宗教器物。
2.技术特点
- 工艺流程:在金属基底(如铜、青铜)上刻出凹槽或镂空区域,填入彩色珐琅釉料,高温烧制后打磨抛光()。
- 与掐丝珐琅区别:不同于掐丝珐琅(cloisonné)用金属丝分隔区域,champlevé直接通过雕刻形成凹槽边界()。
3.历史与应用
- 起源:词源来自法语动词 "champlever",意为“挖空、雕刻”()。
- 文化领域:中世纪欧洲广泛用于教堂圣器、珠宝装饰,如法国利摩日地区的珐琅制品。
4.发音与拼写
- 英式音标:/tʃæmpˈliːveɪ/,美式音标:/ʃɑːmpləˈveɪ/()。
- 常见拼写变体:champlevé(保留法语重音符号)。
5.同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cloisonné(掐丝珐琅)、émail(珐琅)。
- 相关工艺:plique-à-jour(透光珐琅)、basse-taille(浅浮雕珐琅)。
如需了解具体历史文物或现代作品中的应用案例,可参考博物馆资料或工艺美术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