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ˌbɒdɪˈsɑːtvə/ 美:/'ˌboʊdɪˈsɑːtvə/
n. 菩萨
So your mom could be a bodhisattva.
所以你的妈妈可能就是一位菩萨。
Tat: But are you a Bodhisattva… yet?
但是你已经成为菩萨了吗?
Your mom, for example, could be a bodhisattva.
比如,你的妈妈,可能就是一位菩萨。
Thee most powerful Bodhisattva is our hand.
最有力量的菩萨,就是我们的手脑。 。
You may already know someone who is a bodhisattva.
现在你可能已经知 道谁是菩萨了。
n.|boddhisattva;菩萨
Bodhisattva(梵语:बोधिसत्त्व,音译“菩提萨埵”)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特指以成就佛果为目标,并誓愿救度一切众生的修行者。该词由“菩提”(Bodhi,意为“觉悟”)和“萨埵”(Sattva,意为“有情”或“众生”)组成,字面可理解为“觉悟的有情”或“追求觉悟的众生”。其含义在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中存在差异,但通常与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紧密关联。
Bodhisattva的概念最早见于早期佛教经典,但真正体系化发展是在大乘佛教兴起后。根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经典,Bodhisattva需修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破除“我执”并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大乘佛教强调,Bodhisattva的核心特征是“慈悲”与“空性智慧”的结合,即通过智慧了悟诸法无我,同时以慈悲心救度众生。
Bodhisattva的修行以“发菩提心”为起点,即立下“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誓愿。据《华严经》记载,Bodhisattva需经历“十地”(十个修行阶位),从初地“欢喜地”到十地“法云地”,最终证得佛果。例如,地藏菩萨因“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被视为Bodhisattva精神的典范。
在佛教艺术中,Bodhisattva常被描绘为庄严慈悲的形象,如观音菩萨(象征慈悲)、文殊菩萨(象征智慧)。汉传佛教还发展出“四大菩萨”信仰,分别对应四大名山,如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此外,Bodhisattva思想影响了东亚哲学与伦理,强调自利利他的平衡,成为大乘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征。
参考来源:
Bodhisattva(菩提萨埵)是佛教核心概念,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归纳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菩萨的具体修行阶位或经典故事,可参考佛教典籍如《华严经》《法华经》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