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bɪvuæk/ 美:/'ˈbɪvuæk/
过去式 bivouacked 过去分词 bivouacked 现在分词 bivouacking 复数 bivouacs 第三人称单数 bivouacks
n. 露营;露营地
vi. 露宿
vt. 使…露宿;为…安排露营
n. (Bivouac)人名;(法)比瓦克
A Bivouac Fire on the Potomac.
波托·马克河边的篝火晚会。
In the bivouac of Life.
在人生征途的露宿营地。
There is a semi-circular bivouac tent on the grass.
草地上有个半圆形的野营帐篷。
I carried no rope, no tent or bivouac gear, no hardware save my ice axes.
除了冰镐,我没有带绳索、帐篷、露营装备和金属器械。
The two climbers went up to 6600 meters and made a bivouac for the night.
这两名登山者曾到达马卡鲁峰海拔6600米处,并晚上在此露营。
n.|camping out/camps;[军]露营;露营地
vi.|sleep rough;露宿
bivouac(中文译作“露营地”或“临时营帐”)是英语中一个源于军事和户外运动的专业术语,指在缺乏固定设施的环境下搭建的简易临时营地。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四个维度:
定义与词源
该词源自18世纪法语"bivouac",原指军队夜间在露天环境驻扎的行为。现代用法中,bivouac特指使用帐篷、睡袋或天然遮蔽物搭建的非永久性营地,常见于登山、军事训练等场景。
专业用途场景
在登山领域,bivouac指登山者在无法到达庇护所时,利用岩壁、雪洞等自然地形建立的紧急避难所。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记录,此类场景下的bivouac需满足防风、防寒、防坠落三重安全标准。
军事应用规范
美国陆军野战手册FM 3-97.6明确规定,战术bivouac需满足以下条件:隐蔽性(避免反光物)、防御性(设置警戒哨位)、机动性(30分钟内可撤离)。这种临时营地通常持续12-72小时。
现代扩展含义
生态学研究显示,动物行为学中已将该词延伸用于描述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搭建的临时巢穴。剑桥动物行为学数据库收录的案例显示,此类自然bivouac平均使用时长不超过48小时。
例句参考:登山队在海拔6500米处建立冰川bivouac,使用热反射毯维持核心体温(《国家地理》2023年高山探险报告)。在军事演习中,士兵们用伪装网搭建战术bivouac,严格执行灯火管制条例(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训练记录)。
单词bivouac 的含义及用法如下:
源自法语 bivouac,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的瑞士/阿尔萨斯语 biwacht,由 bei-(强调前缀)和 wacht(“警卫”)组成,原指军队夜间站岗的临时营地。
Bivouac 多用于描述无遮蔽的临时露宿,尤其与军事、登山等场景相关,兼具名词和动词词性。其词源和用法均体现“短暂停留”的核心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