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hydroxycoumarin是什么意思,bishydroxycoumarin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双香豆素,紫苜蓿酚
专业解析
Bishydroxycoumarin,中文通常译为双香豆素,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抗凝血药物(抗凝剂)。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
-
化学本质与来源:
Bishydroxycoumarin 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香豆素类衍生物。它最初是在发霉的甜苜蓿草(腐败的草木樨)中被发现并分离出来的。其化学结构由两个香豆素分子通过亚甲基桥连接而成,这也是其名称中“bis-”(意为“双”)的由来。这种物质是霉菌代谢的产物。
-
药理作用与用途:
- 抗凝血机制:Bishydroxycoumarin 是维生素K拮抗剂(VKA)。它通过抑制肝脏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干扰维生素K的循环利用。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II(凝血酶原)、VII、IX、X以及抗凝蛋白C和S所必需的辅助因子。因此,bishydroxycoumarin 能有效抑制这些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发挥强大的抗凝血作用。
- 主要用途:历史上,它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以及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或房颤患者发生血栓。
-
历史地位与现状:
- 开创性药物:Bishydroxycoumarin(通常以其更常见的名称Dicoumarol 被熟知)是第一代口服抗凝剂的代表,它的发现和应用标志着口服抗凝治疗时代的开启。其抗凝血效应与甜苜蓿病(一种导致牛出血性疾病的疾病)的关联研究,为开发此类药物奠定了基础。
- 被替代:尽管具有里程碑意义,但bishydroxycoumarin (Dicoumarol) 因其治疗窗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起效和失效慢、个体差异大以及存在较多的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等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已被后续开发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更优的香豆素类衍生物(最著名的是华法林,Warfarin)所取代。华法林成为了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标准药物数十年。
- 当前应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bishydroxycoumarin (Dicoumarol) 已极少使用,主要用于历史研究和特定的药理实验模型。
权威性来源参考:
- 药理作用与机制:解释主要参考自经典的药理学教科书,如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其中详细阐述了维生素K拮抗剂的作用机制。
- 临床应用与历史:信息参考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的PubMed数据库中的历史综述文献以及权威的内科学和血液学专著(如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这些资料概述了口服抗凝剂的发展历程和双香豆素的历史角色。
- 化学与来源:关于其天然来源和化学结构的描述,参考了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的标准参考书籍及综述文章。
- 现状:关于其当前临床地位的描述,依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如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指南)和药物学参考(如 Martindale: The Complete Drug Reference),这些资源确认了华法林等药物对双香豆素的替代。
网络扩展资料
关于“bishydroxycoumarin”的详细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
Bishydroxycoumarin(双羟基香豆素)是一种香豆素衍生物,由两个羟基(-OH)取代基连接在香豆素分子结构上形成。其英文名称中的“bis-”表示“双”,“hydroxy”指羟基,“coumarin”为香豆素母核。
-
医学用途与药理作用
该化合物主要作为抗凝血药物使用,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延缓血栓形成。临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其特点是起效较慢(约1-2天),治疗初期常需与肝素联合使用。
-
化学性质
- CAS编号:66-76-2
- 分子量:336.3 g/mol
- 物理特性:密度1.573 g/cm³,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如0.1 N NaOH)、吡啶和氯仿等有机溶剂。
-
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痛、腹泻,长期使用需监测凝血功能。与其他抗凝药或肝药酶诱导剂合用时需调整剂量。
-
相关化合物
香豆素类衍生物还包括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双羟香豆素(dicoumarin)等,这些化合物在结构和药理活性上存在关联。
该词在医学文献中常被称为“双香豆素”,其英文别名为dicoumarol。如需具体临床应用指南,建议参考《新编儿科药物学》等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