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球率,安打率
Your batting average will improve.
你的平均成功率会提高了。
He ended the season with a batting average of375.
他以三成七五的打击率结束那棒球季。
He ended the season with a batting average of 375.
他以平均三百七十五的打击率结束那个赛季。
That's a sure fire way to increase your batting average, don't you think?
这肯定是一种万无一失的提高平均成功率的方法,您不这么认为吗?
She played hard with a winning record of 33-8 and a batting average of.284.
她努力拼搏赢得了33 - 8的记录,平均击球率达到28.4%。
在棒球运动中,"batting average"(打击率)是衡量击球员击球成功率的核心统计指标,计算公式为: $$ text{打击率} = frac{text{安打数}}{text{打数}} $$ 该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三位,例如0.300表示击球员每10次打数中成功击出3次安打。根据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的官方规则,打击率是评估击球员表现的基础指标之一,传奇球员泰·科布以0.366的生涯打击率保持着历史最高纪录(来源:MLB官方统计)。
在板球运动中,该术语的计算方式存在差异。国际板球理事会(ICC)定义板球打击率为击球员每局平均得分,公式为: $$ text{打击率} = frac{text{总跑动得分}}{text{出局次数}} $$ 顶级选手如维拉特·科利的ODI打击率达到59.07,体现了其得分稳定性(来源:ESPN Cricinfo数据库)。
该术语还被引申至商业领域,比喻个人或团队的成功率。《牛津英语词典》将其扩展定义为"在特定领域取得预期成果的频率统计"(来源:牛津大学出版社词条解释)。这种跨领域应用增强了术语的普适价值,但需注意不同语境下的计算方式差异。
"batting average" 是棒球运动中的专业术语,中文译为"打击率",用于衡量击球员的击打成功率。其计算公式为:
$$ text{Batting Average} = frac{text{安打数(Hits)}}{text{有效击球次数(At-Bats)}} $$
计算方式
仅统计击球员的"有效击球次数"(即击球后未因四坏球保送、牺牲打等情况上垒的次数),保留三位小数。例如,30次有效击球中打出9次安打,打击率为0.300。
评价标准
历史意义
该数据自19世纪开始使用,曾是衡量击球员能力的核心指标。现代棒球更综合考量上垒率、长打率等数据,但打击率仍具参考价值。
特殊记录
美国职棒大联盟(MLB)历史最高单季打击率为0.440(1941年泰德·威廉姆斯),生涯打击率纪录为0.366(泰·科布)。
在板球中也有类似术语,但计算方式不同(按得分率统计)。非体育语境中,该词可比喻任务成功率,如"这位销售员的batting average是70%",但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