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ɔːtəʊ'tɒksɪn/ 美:/',ɔtə'tɑksɪn/
n. [生物] 自体毒素
autotoxin(自体毒素)指生物体内部产生的、对自身组织或细胞具有毒性的物质。这一概念在生理学、免疫学及医学领域具有特定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生物体正常代谢过程中积累的有害产物。当这些物质因排泄或转化机制障碍而滞留体内时,可能导致自体中毒(autointoxication)。例如:
与免疫或病理状态相关,包括:
机体错误攻击自身组织产生的抗体(如抗核抗体)或炎症因子(如TNF-α),可导致组织损伤,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
部分细菌(如大肠杆菌)分泌的细菌素(bacteriocin),虽主要抑制其他菌种,但高浓度时对自身亦有毒性 。
权威参考来源:
autotoxin(自体毒素)的详细解释如下:
定义
指生物体内自身产生的毒素,作用于生成该毒素的有机体本身。例如某些代谢产物或异常蛋白质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对自身细胞产生毒性。
词源与发音
单词由前缀 auto-(自体)和 toxin(毒素)组成,音标为[,ɒ:tәu'tɒksin],近似中文发音“奥托托克辛”。
医学背景
在医学领域,该术语常用于描述因代谢紊乱或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自身中毒现象,如尿毒症患者体内尿素蓄积引发的毒性反应。
相关概念
与“外源性毒素”(外部摄入的毒素)相对,强调毒素来源的内生性。需注意与“自体抗体”(autoantibody)等类似术语区分。
使用场景
多出现于病理学、毒理学文献中,日常使用频率较低。例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能导致autotoxin积累”(需结合具体语境)。
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医学词典或专业文献进一步验证扩展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