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ɒstɪnaɪt; 'ɔː-/ 美:/''ɔstə,naɪt/
n. [材] 奥氏体
The interface of austenite and martensite is somewhat straight.
奥氏体和马氏体之间的界面为较平直的界面。
An austenite shell is formed over the entire surface of the graphite nodules.
在石墨球的整个表面形成了一层奥氏体壳。
The structure of the stu***d steels was bainite, martensite and retained austenite.
研究用钢的室温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
However, the rapid cooling of austenite postpones dynamic transformation remarkably.
但奥氏体快速冷却明显推迟了动态相变的发生。
Some methods of retained austenite measurement on high chromium cast iron were compared.
对高铬铸铁残余奥氏体测定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retained austenite
残留奥氏体;[机]残留沃斯田铁
austenite matrix
奥氏体晶体
奥氏体(Austenite)是钢铁材料中一种重要的显微组织,指碳溶解在γ-Fe(面心立方结构铁)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其名称来源于英国冶金学家威廉·钱德勒·罗伯茨-奥斯汀(William Chandler Roberts-Austen)。以下是其核心特征:
晶体结构与成分
奥氏体具有面心立方(FCC)晶体结构。在钢中,它主要包含铁(Fe)和溶解在其中的碳(C),碳原子位于γ-Fe晶格的间隙位置。此外,合金元素如镍(Ni)、锰(Mn)、铬(Cr)等也能大量固溶于奥氏体中,显著影响其稳定性与性能。来源:美国材料信息协会(ASM International) - 《ASM Handbook, Volume 1: Properties and Selection: Irons, Steels, and High-Performance Alloys》。
存在条件与稳定性
奥氏体在平衡条件下通常存在于高温区间(对于普通碳钢,在727°C以上)。它是钢在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Ac3或Accm以上)后形成的均一组织。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会根据冷却速度的不同转变为其他组织(如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通过添加大量奥氏体稳定化元素(如镍、锰、氮)或快速冷却(淬火),可以使其在室温或低温下保持亚稳态存在。来源:卡内基梅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课程资料。
物理与力学性能
应用价值
奥氏体是钢进行热处理(如淬火、回火)的基础相。室温下保持奥氏体组织的钢(奥氏体不锈钢、高锰钢等)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良好的成形性、无磁性以及高低温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设备、食品加工、医疗器械、建筑装饰、低温容器、耐磨部件等领域。来源:山特维克材料技术(Sandvik Materials Technology) - 《Handbook: Stainless Steels》。
Austenite(奥氏体) 是冶金学和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术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Austenite是碳溶解于γ-Fe(伽马铁)中形成的固溶体,符号为γ或A。其形成温度范围通常在727°C至1148°C之间,具体取决于钢的碳含量。碳的最大溶解度在1148°C时为2.11%,而在727°C时降至0.77%。
如需更深入的化学成分分析或相变动力学模型,可参考材料科学相关教材或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