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条约
Signed by 51 member states, the Treaty is aimed at conser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ng the native wildlife, such as Antarctic fur seals.
该条约由51个国家共同签署,旨在保护南极大陆的环境和这里的野生动物,如南极毛皮海狮。
The Treaty ha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peace, st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Antarctic region, and set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
条约为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环境保护做出了显著贡献,树立了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南极条约》(Antarctic Treaty)是1959年签署、1961年生效的国际条约,旨在规范南极洲的和平利用与国际合作。其核心原则包括:
禁止在南纬60°以南区域进行军事活动、武器试验及核爆炸,仅允许为科研或和平目的使用军事人员或设备 (联合国条约库)。
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各国对南极的主权要求,禁止条约生效期间提出新主权主张 (澳大利亚南极局)。
确保科学家自由交换研究计划、人员及数据,推动气候、生态等领域的跨国研究 (英国南极调查局)。
1991年通过的附加协议规定全面禁止矿产资源开采50年,强制各国开展环境影响评估,确立南极为“自然保留区” (南极条约秘书处)。
要求缔约国遵守《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CCAMLR),防止过度捕捞与生态破坏 (CCAMLR官网)。
每年召开缔约国协商会议,决策需全体共识,中国自1985年起享有决策权 (中国外交部声明)。
允许缔约国相互检查科研站、船舶及设施,确保条约义务履行 (挪威极地研究所)。
南极冰芯记录揭示地球80万年气候演变,为预测全球变暖提供关键数据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开创“人类共同利益”治理模式,为太空及深海资源管理提供范本 (剑桥大学极地研究中心)。
权威来源链接:
Antarctic Treaty(南极条约) 是国际社会为规范南极地区活动而签署的重要协议,其核心内容与背景如下: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条款或签署国列表,可参考国际法相关数据库或条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