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损害的一方
Aggrieved Party shall have the meaning set out in Article 16.1.
“受损害方”应具有第16.1条中所给出的含义。
Aggrieved Party shall have the meaning set out in Article 17.1.
“受损害方”应具有第17.1条中所给出的含义。
Third,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justice, aggrieved party 's fault and average economic level where he lives ought to be considered.
第三,从社会公平角度,还应考虑受害人的过错程度及受害人所在地平均经济水平。
Though the environment infringement is demonstrated in different way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the final aggrieved party is the ordinary people.
矿业环境侵害行为虽多样,而最终受害者是大民大众。
But the law that allows the issuance of depredation permits essentially gives the aggrieved party-the livestock owner-the right to decide whether the lion should live or ***.
但允许颁发“掠夺许可”的法律,从本质上讲,直接把美洲狮的生杀大权给予了受损害方,即家畜的主人。
在法律和合同语境中,“aggrieved party”(受害方/受损害方)指因他人违反法律义务或合同条款而导致合法权益受损的个体或实体。该术语强调当事人不仅处于不利地位,且其权利受损的事实已通过法律程序或协议条款得到确认。
具体特征包含以下三点:
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34条特别规定了aggrieved party申请临时措施的权限(来源: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官网)。此概念与普通法中的“injured party”存在细微差别,后者更侧重实际损害结果,而前者强调法律对权益状态的正式认定。
“Aggrieved party”是一个法律术语,指在司法或准司法程序中因判决、命令或他人行为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一方。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Aggrieved party”特指在法律程序中认为自身权利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当事人。例如,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上诉人、因他人诉讼导致财产受损的原告等。
与其他术语的区分
情感与法律双重属性
该词既包含“愤愤不平”的情感状态(如因不公判决感到委屈),也涉及法律程序中的申诉权利。
典型使用场景
常见于合同纠纷、行政诉讼等法律文件,例如:“The aggrieved party may seek compensation through judicial review”(受侵害方可通过司法审查寻求赔偿)。
该术语需结合具体法律背景理解,强调合法权益受损且具备法律救济途径的当事人。如需进一步了解法律程序中的具体应用,可参考、3、5的详细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